環境問題已相當嚴峻
不同交通方式的運輸能力和環境影響之間存在著巨大差異:平均每小時,一條車道空間上,小汽車可運輸3000人,公共汽車6000人以上,軌道交通1—6萬人;運送相同數量的乘客,公共交通與小汽車相比,可節約能耗80%以上,節約道路資源90%左右,污染物排放減少80%。
進入10月以來,北京相關機構已斷斷續續發布過3次空氣質量黃色預警。據媒體資料,第一次是國慶期間(2日上午8時),預警持續了33小時;第二次是14日下午15時30分,持續了50多個小時;第三次是18日傍晚。
環保部發布專項督查情況中顯示,北京重污染天氣的出現主要有三大原因,其中一點則是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大、使用強度高,機動車PM2.5排放是首要來源,而私家車在機動車中占比過半。
除了北京,在南方的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機動車排放的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物、細顆粒物所占平均比例也占到了80%、75%、68%和50%,成為這些城市空氣污染的第一大污染源。
可以看出,網約車的普及實際上強化了私家車的使用強度,甚至對公共交通發展形成了壓制趨勢,原本不經常開車的車主因為經濟動因頻繁開車,原本乘坐公共交通的市民,會由于低價、便捷網約車的出現,放棄公交出行。
現如今,網約車發展的趨勢似乎已經偏離了綠色出行的理念,地方細則的出臺,目的就是遏制這種不良勢頭,進一步減少私家車數量,鼓勵更多市民多乘坐公共汽車、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或者步行、騎自行車等。
[責任編輯:齊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