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逛街,從不跟父母要玩具;看到好吃的零食,忍住口水假裝不想吃;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也要主動讓著人家……“我現在回想起來,一個那么小的孩子,怎么可能不愛吃零食、不愛玩玩具?這要多么努力抑制內心的渴望,才能做到!”想起小時候,張慧只覺得辛酸、痛苦,恨不得“穿越”回去,抱一抱那個小小的自己。
今年30歲的劉思宇(化名),電腦里一直收藏著一個視頻。內容是“美國小女孩的生日驚喜”:她媽媽送她一個裝滿迪士尼周邊物品和零食的盒子,然后告訴她“今天我們就去迪士尼”!
“一心向往迪士尼的小女孩喜極而泣,而我每看一遍就會跟著哭一遍。”劉思宇說,小時候,大人總喜歡給她各種承諾,然后就沒有然后了。她也慢慢習慣了承諾會被大人忘卻,接受了自己生來就“不值得被寵愛”的“現實”。
劉思宇常常羨慕那些所謂的“熊孩子”。 她覺得“熊孩子”才是快樂的,他們從小就知道自己想要的東西并且想方設法拿到,從不壓抑情感,長大以后往往也是敢于追求夢想的一群人。
到底是“懂事的孩子”快樂還是“熊孩子”快樂?調查中,有43.8%的受訪者認為熊孩子更快樂,而認為懂事的孩子更快樂的僅占19.1%。23.1%的受訪者認為都快樂。2.4%的受訪者表示都不快樂。11.8%的受訪者認為得看情況。
張慧有時候會想,如果回到小時候,自己還要不要這么“懂事”。答案是毫無疑問的——“我只想做一個普通的孩子,有著最本真的天性,能夠自由地成長”。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