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10年間,北京市集中力量推動了重大標志性城市文化服務功能區規劃建設,先后命名了30個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這些集聚區內的產業資本、人才等要素集聚迅速,產業實體數量不斷增加,一批知名的文化創意產業企業和文化品牌更是由此不斷涌現,30個集聚區成為了推進首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升首都文化中心功能的核心承載地和推動首都文化軟實力的中堅力量。
北京市30個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已覆蓋到16個區縣,涵蓋了文化創意產業的全部行業領域。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特色鮮明,產業規模日趨擴大,管理和運營水平日趨成熟,產業集聚效果充分顯現,文化創意產業功能鏈更加完整,產業上下游聯系更加緊密。形成了加快建設以奧林匹克公園為中心的現代演藝功能區;發展以孔廟、國子監為中心的國家文化展示區;抓好以頤和園和天壇公園為代表的皇家園林文化展示區;構建以天橋為中心的北京傳統特色演藝區;形成以什剎海、南鑼鼓巷為中心的四合院休閑文化區;積極推進國家音樂產業園區、首都劇院區等規劃建設;大力發展繪畫、藝術品、時尚藝術等多種類型的文化體驗功能區。集聚區的主導產業特色突出,既有新興的文化傳媒、出版物流、時尚休閑等現代產業形態,也有弘揚千年古都文化底蘊的老字號、傳統街區等傳統產業升級業態,填補了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在廣告會展、出版發行、文藝演出、文化旅游等領域的空白,不僅很好地體現了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和產業政策,也成為了北京市打造的產業時尚名牌。
目前,北京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形成了4 種發展模式:一是以北京宋莊原創藝術與卡通產業集聚區等為代表的“資源聚集自發形成模式”,即企業或文化創意產業從業人員自發聚集而形成集聚效應。二是以北京798藝術區等為代表的“原有資源改造利用模式”。三是以北京數字娛樂產業示范基地、中關村創意產業先導基地等為代表的“依托原有資源提升模式”,即一些區域已經具備了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主要條件,又通過加入一種新的要素提升了原有資源的利用價值。四是以北京DRC工業設計創意產業基地等為代表的“全新規劃建設模式”,即首先由政府等相關部門新規劃出一片區域,最終發展形成集聚區。此外,還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北京潘家園古玩藝術品交易園區、中國(懷柔)影視基地、國家新媒體產業基地、前門傳統文化產業集聚區等。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市級集聚區內有文化創意企業逾萬家。在市區兩級政府的協同推動下,集聚區的產業集聚質量和集約水平進一步提高,集聚效應進一步顯現。中關村創意產業先導基地2010年文化創意產業實現總收入突破500億元,占海淀區文化創意增加值20%,基地文化創意產業從業人員近3萬人,文化創意產業企業近300家。石景山數字娛樂示范基地2010年新引進企業400余家,同比增長35%,全區文化創意企業總數突破2500家,全年實現收入突破150億元,已形成了網絡游戲、影視動漫和新媒體三大發展格局。中國(懷柔)影視基地截止2010年9月入駐的影視類企業已增至262家,拍攝制作的影視作品共計247個,是去年全年接待數量的1.4倍。集聚區已經成為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
2011年,北京市將繼續加大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固定資產投資力度,逐步形成以集聚區為龍頭、以骨干企業為支撐的發展格局,充分發揮集聚區的產業輻射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