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現代新禪七”──道在烏龍普洱間
在臺灣鄉土,禪七風行,佛門獨領風騷,儼然時代主流,實則佛門本在舍離,而不在擔當,修行離開生活,等同逃避,在家常日常中修出道來,才是"現代新禪七”。七不是打坐七天,而是開門七件事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禪不是禪定,而是茶中有道。開門七件事既煩瑣又庸俗,問題是它是家常日常,你不能不要它,只有化解柴米油鹽的煙火氣,而品出醬醋的味道,柴米油鹽是必需品,醬醋是調味品,而茶則是可有可無又有又無的妙品。
“妙”在把“無”的茶引入生活,飯后茶余,會讓柴米油鹽“有”余地,醬醋“有”閑情,此無異起死回生,生出生機情趣來,禪七是禪悟,新禪七則是道妙,在若有若無間,由藝進于道,在生活中活出道來。
老子云:“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人活一生的道,要挫損自己的鋒銳,以解開自己的紛擾,且消融自己的光芒,而混同自己于人間塵土。吃茶等同道行,“龍井”風姿伸展如飛龍在天,而靈氣韻味如甘泉涌現,但茶道有一段修行的進程,龍井之后喝“烏龍”,“挫其銳”要挫損自己的高貴,忘了我是一條龍,人間那里有龍;烏龍之后喝“武夷”,“解其紛”要放下自己的尊嚴,把武功放平,散掉自己的功力,只做個茶仙散人;武夷之后喝“鐵觀音”,“和其光”要解消自己的亮麗光采,觀音總放光,而光耀刺眼,故要以鐵的姿態出現,而涵藏自己的光采;武夷之后喝“普洱”,“同其塵”要與世俗民間同行,普洱深濃,茶色猶如藥湯,別具深厚風味,有補養之功,不刺激傷胃,人人可喝,時時可喝,可堪回味而與眾生同在,這不是體現“道”的生成之理了嗎?
現代新禪七,開門七件事自有門道,道融入生活,生出品格,活出味道,是所謂新禪七,今兩岸中國人,大陸同胞喜好烏龍,臺灣朋友熱衷普洱,道在烏龍普洱間,這是兩岸最善意的互動,你看到我的優點,我也看到你的優點,你肯定我,我也賞識你,由烏龍而普洱,忘掉我是一條龍,而與人間塵土同在同行,此由文化認同,到兩岸一家。憑借千年文化產業的產銷經營,而化成兩岸一家的文化產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