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從孔家來”──兩岸互動的文化認同
《論語》有一儒門與隱者的人間對話:子路夜宿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子路是儒門的豪杰人物,在石門這個地方過夜,隔天清晨,大步跨出城門,而藏身于此打開城門的隱者,當下被他的英雄氣概吸引,忘了隱藏自己,沖口問道:“先生何處來?”子路知道眼前出現的是另一家派的高人,不敢等閑回應,為了表達敬意,對等的釋放出生命的訊息,答道:“從孔家來。”而這位別具慧眼的隱者高人,也立即做出英雄相惜的知心響應,說道:“是明明知道事實不可能,還要堅持理想奮力向前的那個人嗎?”這一段生命對話,甫在天地展開,而人間情節卻匆匆落幕,子路還得追隨孔子,行道人間,而晨門依舊藏身城門一角,不問世事。萍水相逢,頓成知己,心靈交會而天各一方,沒有流連,也沒有遺憾,一個守得住,一個走得開,真的是你記得也好,最好把我忘記,無須帶走一片云彩。
這是《論語》最有存在感,也最具震撼力的一則傳奇,原來生命的美好,就在每一當下互發的光亮,雖說人間緣會不定,而世事生滅無常,然發自真性情的生命火花,卻長留天壤間。
今天兩岸中國人已前進世界各地,正開拓華人的精神天地,或許出席在學術文化會議與歌舞演出的現場,或許坐上三通直航與經貿交流的談判桌間,不論何年何月,只要有緣會面,彼此致意,要有道家隱者的真性情,問道:“奚自?”也要有儒門子路的豪情,答道:“自孔氏。”笑談間會心相知,不都在“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儒門教養之下長成的中國人嗎!這不僅是隨緣是善緣,更是認命是好命了。
不說從臺北來,也不說從北京來,避開政治現實的兩岸隔離,而轉出文化認同的兩岸一家,這是超離在政統之上的道統,孔廟圣教永遠超拔在歷朝各代的王室君權之上,不管那一位大皇帝,都要祭天祭孔,他們的牌位永遠進不了孔廟的殿堂。
中國人有兩把火,永不可熄滅,一在家門的香火,二在師門的薪火,香火要永傳,薪火也要永傳,三代傳承是香火永傳,文化傳承是薪火永傳,但愿隨中國崛起的國學熱,也能朝向“自孔氏”之薪火永傳的大道走去。這一分文化認同的價值自覺,恐怕是兩岸華人最大的文化產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