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生關卡》——三代一起過關的人生修行
人間社會,由老中少三代構成,人生行程,都要歷經少中老三個階段。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已衰,戒之在得。”血氣是命,戒是關卡,故人生的命運,可能過關,也可能被卡住,人人皆在過自己“命”的關,人人也可能被自己的“命”卡住。
《論語》開宗明義云:“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另孔子自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三者統合求解,少年關從“十有五而志于學”到“三十而立”,中年關從“四十而不惑”到“五十而知天命”,老年關從“六十而耳順”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少年學習過成長關,中年交友過事業關,老年隱退過休閑關。而成長關可能被情愛(色)卡住,事業關可能被名利(斗)卡住,休閑關可能被心結(得)卡住,“戒”是過關而不被卡住,少年要“志于學”的成長,而不被青春迷惑,中年要“不惑”的創業,而不會惡性競爭,老年要“耳順”的隱退,而不想抓住不放。此從“自我的成長”,推擴而為“天下的事業”,再翻越而上“天地的境界”,不僅過關,且修成正果。
此外,人生是人物走向人間,人物有限,而人間復雜,有限是“命”,復雜是“緣”。莊子有云:“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無所逃于天地之間。”人間天下有兩大難關,一是“吾生有涯”的“命”關,一是“知也無涯”的“義”關。人間子女發自內心的愛自己的父母是不可解的“命”,天下人民要認同國家的體制規范,是無所逃的“義”,“命”不可解,也就無須解,“義”無所逃,也就不必逃,人生的苦難就在想解想逃,認了愛的命,又把“無所逃”的義,當做“不可解”的命,不就可以“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了嗎?愛是命,義也是命,不求解也不想逃,那愛就不再是負累,而義也不再是重擔了。
且儒道兩家擔負的人間道義,在歷史傳統中被柔性化而為緣會,因為義是道理的必然,緣是緣會的偶然,人間情愛婚姻不說不義,只說無緣,就不會那么不可解的沉重,與無所逃的壓迫了。
在此,人生關卡與人物的命,人間的緣,已連結一體,人生兩大難關,一在人物有命,二在人間有緣,命是你不想定的它已經定了,緣是你想定的它偏不定。故“戒”之扭轉之道,就在人生有心,心生善緣,而緣造好命,一邊過關,一邊改命。每一個人要過自己少中老的關,整體社群也要老中少一起過關,此三代一邊過關也一邊傳承的價值理想,正可以消化已成社會主流的佛門三世因果之說。我的前世,決定我的今生;我的今生,又開啟我的來生,前世的業今生報,今生種了因,來生結了果,因果業報自證自了,故今生兩大事,一在了前生,二在修來生,此一福報來自德行的說法,相當理性而干凈。問題在,在前世、今生、來生的譜系中,都只有我,而我最愛的父母、兒女,卻被遺落,所以,要以儒家的三代傳承,來消化佛門的三世因果,父母是我的前生,兒女是我的來生,了前生,要孝敬父母,修來生,要教養兒女,這一來三代一起過關,三代也一起得好報了,而這也是文化產業所給出來的無形產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