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嫁到馬德里僅有兩年時間的溫州僑胞文惠,比起其他的背井離鄉孤單出國的僑胞要幸福多了——雖然文惠的父母遠在瓦倫西亞,但至少在同一個國家,開車過去也只要三四個小時。
“按照我們當地的風俗,嫁出去的女兒一年要回去和父母過五個節日:清明、端午、中秋、冬至、春節。”作為家中唯一遠嫁的女兒,從出嫁那天起,文惠就暗暗發誓,以后不論自己賺錢有多忙,一定雷打不動地親自回去和父母一起過佳節,一起吃飯什么的。端午節包粽子、冬至日吃湯圓,對于這些富有中國傳統文化意義的人文民俗,來西班牙多年的文惠也表示自己從來沒有忘記過家鄉過節的特色,也一定會一脈相傳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父母也知道我們小兩口喜歡吃海鮮和家鄉菜,老早就開始準備了。”雖然這個中秋剛好是星期六,店里的生意會很忙,但文惠和老公還是決定關掉自己的百元店驅車幾百公里去和父母過佳節。在這五個節日里,除了春節,文惠最重視的就是端午和中秋,幾乎每年都會抽空和自己的老公一起開車下去。
“在國外,我們也習慣了過節回去陪父母吃個團圓飯。”每逢佳節,回娘家去看看父母成了文惠樂不疲的事情。盡管已經有了自己的家庭,在父母的眼里,嫁了人的女兒仍然還只是一個孩子。中秋佳節是花好人圓的象征,能夠在這個喜慶團圓的日子里,一家人圍著桌子吃一頓飯對文惠一家人來說,是情感上不可或缺的部分。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去年中秋節,我的母親第一次用手機給我發了一條中文短信給我。”提起中秋節對于自己的意義,旅西的阿輝(化名)眼里只剩下感動。短信上母親一字一句的肺腑之言,讓一直奉行“一人吃飯全家不餓”的阿輝流下了辛酸而悔恨的眼淚,那個時候,阿輝不禁捫心自問:這些年,我為父母做過什么?
阿輝高中畢業后,沒考上大學,整天吃喝玩樂和社會上的一幫豬朋狗到處廝混,有一次聚眾斗毆傷了人,后來經過私了調解,對方并沒有追究阿輝的刑事責任。那個時候,阿輝旅西的姑媽剛好有一個Oferta de Trabajo名額,經過商量,阿輝的父母一致決定讓阿輝出國,離開社會上的那幫小混混,去人生地不熟的國家苦個幾年,或者會闖出一番天地。
一下子要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在國內舒服慣了的阿輝死活不同意出國打工,但沒辦法父母親還是想盡辦法逼阿輝上了出國的路。由于恨父母狠心把獨子送到國外受苦,在那一刻,叛逆的阿輝在心里埋下了很深的仇恨。
沒有了父母的管束,阿輝在國外生活更是變得多姿多彩,由于不用負擔出國的費用,阿輝一個人自己賺錢養活自己也甚是樂得清閑,活得瀟灑,賺一分錢,花一分錢,幾年下來,吃喝嫖賭樣樣俱全的阿輝還照樣身無分文,花得精光。給父母打電話很少,想到了就打個回去,想不到的話,一年下來也沒兩個電話,更別說給父母逢年過節給父母匯錢買吃的或者寄禮物回去。
“那時候,我一直在心里認為父母一點都不愛我。因為自從我出來后,只有我電話打回去,他們都沒有主動給我打出來。”就因為這樣,阿輝也越發覺得自己這個形同虛設的獨子,被自己大義滅親的父母排擠在外了,根本就不像親生的。
隨著時間推移,阿輝對父母的感情也越來越生疏。由于記恨自己的父母當年對自己的“狠心”,即便是母親生病了做手術住院,鐵石心腸的阿輝仍然不聞不問。
只到有一天,阿輝因為賭博欠了同鄉的高利貸,走投無路之際,才想到了找自己的父母幫忙。聽到兒子在國外出事了,悲傷絕望的父母只得低價變買家中的值錢的貴重物,幫阿輝度過了難關。
有了這一次之后,阿輝和父母之間的關系才總算緩和了一些。“我也不知道,我的父母什么時候學會了發短信,去年中秋的時候他們第一次發短信給我,我看到了,真的很開心。”阿輝做夢都沒有想到,去年的中秋節的時候,自己的母親竟很意外地給自己發中文短信。雖然內容只有短短的幾個字,卻讓足以讓阿輝刻骨銘心,自己隨即多年來的對父母的誤會和抱怨,也隨之冰釋前嫌,也就在那一刻,阿輝終于懂得了父母的用心良苦,決定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去年年底的時候,“浪子回頭金不換”的阿輝終于回到了自己闊別了五年的老家。“父母明顯蒼老了很多,頭上花白。記得五年前離家時,他們的頭上根本找不出幾根白發的,沒想到才幾年的時間……”出了機場看到父母的那一刻,阿輝說自己的眼淚再也禁不住掉了下來……
當記者問阿輝今年的中秋打算怎么過時,阿輝笑笑說:“我會和父母一起視頻,吃月餅。”
血濃于水的親情,讓阿輝更是加倍感珍惜自己眼前所擁有的幸福。(聶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