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認為,之前一段時間臺灣推行所謂“去中國化”,對一些青年學生造成了不好的影響,因此現在需要努力去消除,要采取更有親和力的方法吸引臺灣的年輕人不斷加深對中國文化的了解。
黃光男說,臺灣的文化工作者應該多到大陸走走看看,臺灣的青年學生也應該更多地深入到大陸各地,近距離地去感受中國文化。“文化,對于增強兩岸的互信是非常重要的!”他說。
來到雄奇的劍門關,唐代詩人李白《蜀道難》中的“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魄躍然于臺灣文化界人士的眼前,直觀的目擊讓所有人都嘖嘖稱奇。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焦仁和告訴記者,小的時候,父母讓他讀《三國演義》,一定會把地圖擺在旁邊。這幾年,他每次到大陸某個地方來參訪或者旅游,則一定會把《資治通鑒》中有關的歷史再讀一遍。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這代人真的很幸運,現在可以這么方便地往來兩岸,看到這么多……”焦仁和說。
焦仁和還談起了對孩子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問題。“小時候不打下基礎,之后就會來不及。《蜀道難》我是在小學時背誦的,到現在還可以記得住。”他說,“我有三個孩子,我覺得父母可以給子女的最有價值的就是從小給他們灌輸中國文化的概念,從語言、文字到文化,幫助他們對自己的人生有一個認同上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