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軍文化產業,探索“文化+科技”的產業發展模式
20多歲時,在酷熱的車間里,梁光偉想的是怎樣發揮電腦的作用,讓注塑實現標準化。那么,30多歲時,擔任華強總裁的他面對的是比技術活要復雜得多的難題——當時,作為省屬國企的華強集團剛被省里第二次授權經營,集團面臨著如何做大做強的抉擇,是選擇產品經營還是資本經營?
那時,華強電子世界的效益不錯,華強與三洋的合作也有著穩定收益,華強開展資本經營是不是風險太大?梁光偉把所有中層以上干部集中起來,連續討論幾天后,華強集團2000年—2005年的發展規劃雛形顯露出來。梁光偉帶著集團員工做出了選擇——通過資本經營壯大規模,提升企業的競爭力。之后,集團開始了大刀闊斧的跨行業運作,其中一個大手筆就是收購看起來與華強的電子主業風馬牛不相及的廣西糖廠,事實證明,這一抉擇是明智的,“如果沒有糖廠為集團帶來的巨大效益,也許就沒有現在的華強集團。”
在資本經營的同時,作為企業改制試點的華強在2003年完成了改制。可是,改制之后怎么走,再次考驗著領航者。此時,一家科技企業進入了梁光偉的視野。總裝備部在深圳的一家高科技公司準備出售。梁光偉前往考察,看到了這家企業的潛力,花2000萬完成了收購。這家企業,就是現在的深圳文化產業龍頭——華強文化科技集團的前身。
進軍文化產業,源于梁光偉的高瞻遠矚,“從政策層面來看,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發展觀,深圳也確立了‘文化立市’戰略;從技術層面上看,華強旗下的公司已有發展文化產業的技術優勢,擁有環幕4D影院、球幕電影、水幕電影等多類特種電影的領先技術。”
“我們從華強與三洋合資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簡單‘三來一補’是沒出路的。”梁光偉坦陳,有了前車之鑒,華強文化科技集團堅持自主創新,研發高科技含量的文化產品,獲得國內外專利和版權200多項,打造“創、研、產、銷”一體化產業鏈,探索出“文化+科技”的產業發展模式。
當科技為文化插上翅膀,騰飛的速度是驚人的。而今,華強環幕4D影院已出口到美國等40多個國家,自主設計建造的方特歡樂世界主題公園出口到南非、烏克蘭等國,動畫片出口到70多個國家。2009年,華強文化科技集團銷售收入達8億,比2008年同比增長100%,利潤同比增長高達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