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不僅直接貢獻于經濟增長,更在提升社會、經濟發展質量中發揮著至關重要作用
今年夏天,在陜、晉、豫交界享有盛名的榆林黑龍潭廟會的主辦方,直接和河南小皇后豫劇團預簽了明年廟會的演出合同。這個純粹靠市場闖出來的民營劇團,17年來扎根農村,巡回演出6000余場,觀眾達3000多萬人次。在河南省,民營院團已經成為文化市場的中堅力量。據統計,截至今天,河南全省265家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已有205家完成轉企改制。
河南省文化體制改革堪稱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的一個窗口。實踐證明,文化不僅直接貢獻于經濟增長,更在提升社會、經濟發展質量中發揮著至關重要作用。文化要素已經滲透到經濟發展的全過程和方方面面,歷史、傳統、民族等文化資源日益成為價值創造的重要支點,品牌、形象、信譽等文化形態的無形資產日益成為市場競爭的關鍵所在。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文化產業發展統計報告,2008年,在45個文化服務行業中,經營性文化單位實現增加值占文化服務行業增加值的74.5%,與2004年相比,占比提高了7.3個百分點;2004年至2008年間,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現價增長速度達22%,高于同期GDP年均現價增長速度3.6個百分點。
2009年,新聞出版更是捷報頻傳,5年來,各新聞出版單位圍繞普及科學創新理論,記錄歷史、傳承文明,組織出版了馬列文選、大百科全書、中國植物志、中華大典等一大批精品力作,我國圖片、圖書、報紙、電子書等四類產品穩居世界首位。據統計,我國生產圖書30萬種、70億冊(張),出版發行報紙437億份,出版期刊31億冊,電子書76萬本,網絡游戲、文學出版700多萬種。2009年新聞出版產業總產值10668.9億元,實現增加值3099.7億元。新聞出版不僅嚴守新聞宣傳的主陣地,更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的主力軍。
這些數據充分體現了“十一五”期間我國文化建設的實際進程與成效,也見證了文化體制改革對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