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
字斟句酌寫意見
第六考察小組綜合分析會定于9點30分開始。
剛過9點,7名組員已經在會議室坐定,每人打開面前的筆記本電腦,抓緊時間對考察數據和材料作最后的核對修改。
第六小組負責市農委副主任人選考察工作。會議正式開始前,3位執筆撰寫初步考察意見的小組成員將考察意見按格式打印出來,在每位組員面前放了一份。
考察意見的討論過程像一堂嚴謹的語法課,字斟句酌。每位候選人的初步考察意見宣讀一遍之后,組長李慶都會問:“大家來說說,這位同志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
用李慶的話說,考察意見必須有“個性”,在全面反映候選人各項素質的同時,還要突出每人身上最閃光的點:“就像畫素描,就算把名字捂上,也能讓人一眼看出畫的是誰。”
字斟句酌是考察組的鮮明特色。類似的情況,同樣出現在第七考察組。
“在同一崗位工作快十年了,大學和研究生學的都是相關專業,如果單說‘熟悉業務’絕對不夠,一定要寫上‘非常熟悉’!”一位考察組成員提出的意見得到了大家的響應,一下子就讓考察對象“業務專才”的特點凸顯出來。
考察意見的最后一項是存在的問題,這是討論和修改中最為謹慎的環節。個別談話中收集到的每條信息,組長楊林都會反復核對。
對某位候選人的評價,有組員提出異議:“我們這組在談話中沒聽到這個意見。”因為個別談話分三組進行,楊林馬上要求另外兩個小組的成員查詢當天的談話記錄。“我們組有兩人提到這點,具體是這樣說的……”“我們組有三個人……”大家很快在記錄本上找到了談話的原文。“當天談話一共幾個人?”確定了人數后,楊林一錘定音:“五個人的話,比例不低了,應該可以寫進去,但一定要反復推敲,在考察意見里表述準確,輕了重了都是不負責任。” (記者 趙耕 王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