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
家譜之作,由來尚矣。前人有云:“家乘猶國史也。”是故譜系之學(xué),史學(xué)也。中華民國元年五月,吾族十八世祖德明公解臨時大總統(tǒng)職后返粵,于廣州孫族懇親會云:“四萬萬同胞,皆黃帝之子孫,其始均無所謂氏族者。自人民繁衍,而姓氏生;姓氏生,而家族之見重。”“合無數(shù)之家族,而即成為國家。”日后更于《民族主義》演講中詳論家族之起源,家族、宗族與國族之關(guān)系。由是可知,國父之重家族,其主旨乃在提倡民族主義,非僅為重視一姓一族之事務(wù)而已。今日吾輩從事于家族譜牒之修撰及研究者,尤須注意此點焉。
十八世祖德明公,諱文,號逸仙,世稱中山先生,以推倒清廷、創(chuàng)建民國,立不世之功。民國廿九年,國民政府明令尊稱為國父。功業(yè)既顯,閭里與有榮焉。循名責(zé)實,國父之家世故里,乃為世人所注目,欲求其詳,此翠亨孫氏家譜之所以重要者也。
吾翠亨孫氏之直系先世,據(jù)先輩歷代口碑相傳及家族之簡略譜牒所記,元末明初,常德公避亂南來,徙南雄珠璣巷,后又移居?xùn)|莞,是為入粵始祖。始祖及二三四世,俱在東莞居住,五世祖禮贊公,自東莞上沙鄉(xiāng)遷來香山縣涌口村。禮贊公之長子樂千,居香山左埗頭,次子樂南仍居香山涌口。吾翠亨孫氏,乃樂南之裔。至十一世祖瑞英公,遷來逕仔蓢,十四世祖殿朝公,遷入翠亨。至十七世祖達成公所居,即今日國父故居之基址也。
國父曾云吾翠亨孫氏“世居香邑”,“先人躬耕數(shù)代”。聞諸先輩及鄉(xiāng)人,吾翠亨孫氏歷代無人應(yīng)清廷之考試及捐納職銜,不聞于世;于地方文獻,亦無記載。及至清末,翠亨孫族,散居四方。先祖德彰公,早歲僑居海外,破家以助國父革命;國父德明公,致力國家民族大業(yè);先父建謀公,跟隨國父革命,壯年為國捐軀;先叔建華公,任職中樞,為國宣勞。吾孫氏兩代皆以國事為重,無暇于家族資料之收集整理與家譜之修撰。而先輩留下之家譜資料,類多簡略。滿忝為孫氏二十傳長房,撰修家譜,本屬責(zé)無旁貸。唯早年因職務(wù)關(guān)系奔走四方,兼逢國家多故,戰(zhàn)亂流離,事久無成。中年以后,寄居香港,海隅多暇,始得集中精力清理家族舊物;于翠亨故里之文物廬墓,亦設(shè)法尋訪考證。及至近年,始將先祖、先姑婆遺下之家族文獻收集整理完畢,經(jīng)與兄弟子侄詳為討論,并多方征詢對孫氏源流有研究人士之意見,恭謹修撰,成此《翠亨孫氏達成祖家譜》,以貽子孫。俾后世皆知源流之所自,毋忘祖先創(chuàng)業(yè)之艱難,一本國父“天下為公”之旨,服務(wù)于國家與世界。
二十傳裔孫滿謹序于美國洛杉磯
公元一九九八年五月三日
序 二
自先祖德明公倡導(dǎo)革命以來,已百有余年。以往由于種種原因,翠亨孫氏傳人,于家族事務(wù),未遑兼顧,是以翠亨孫氏完善之譜牒,尚告闕如。吾兄滿有鑒于此,毅然以修纂翠亨孫氏家譜為己任,依據(jù)先人遺下之家族文物及孫氏叔侄提供之資料,詳為考訂編次,并征詢學(xué)者意見,五易其稿,修成《翠亨孫氏達成祖家譜》。達成公散居于海內(nèi)外之后人,可藉以明本源而資聯(lián)絡(luò),則茲譜之成,于促進吾翠亨孫氏家族之親睦,功莫大焉!
民國十二年,國父為《五修詹氏族譜》作序,闡明家族譜牒之價值,并提倡擴充家族之親睦,使人類各去敵意而謀親愛。序中云:“是故積民族之親,則一人類之非敵也;積家族之親,則一國一民族之非敵也。”由是可見親親之道,與國家民族乃至世界大同關(guān)系甚大。吾翠亨孫氏,歷代于家族中孝敬友于慈愛,且不獨親其親,子其子。故鄉(xiāng)父老言,達成公為鄉(xiāng)之長者,于兄弟妯娌,極盡友于之義;鄉(xiāng)人有急難者,達成公無不樂于助力。若德彰公于國父早年之培育及日后于國父革命之支持,以及國父對德彰公之終生禮敬,皆載諸民國史冊,非惟吾孫氏家族之楷模而已。先祖德明公,世人稱之為國父,更為吾翠亨孫氏引以為莫大榮耀。《翠亨孫氏達成祖家譜》之立,其宗旨實本諸國父遺訓(xùn)。吾翠亨孫氏子孫亦當光大祖德,為消除一國一民族之敵意及實現(xiàn)世界大同有所貢獻也。
二十傳裔孫治平謹序于臺北
公元一九九八年六月六日
世 系 表
十一世 十二世 十三世 十四世 十五世 十六世 十七世 十八世 十九世 二十世 廿一世 廿二世
瑞英 連昌 逈千 殿朝 恒輝 敬賢 達成 德彰 建謀 貴華 元
(眉) (昌) (滿)
學(xué)成 金星 順霞 紹如
觀成 德佑 建唐 麗賢
妙茜 細銀 愛娜
杰 敬
雅麗
貴就 必勝 偉倫
(乾) 慧珍
必興 偉國
少英
必達 偉勇
偉剛
必成 凱玲
嘉穗 偉明
必立 佩蓮
佩玉
德明 建華 治平 國雄 美玲
(文) (科) 治強 嘉琳 美蘭
秋綺 穗英 嘉瑜 美蓮
婉 穗華 國元 偉仁
國升
家 譜
十一世祖考瑞英公
生卒年月無考
妣梁氏
生卒年月無考
生連昌公(第三子)
十二世祖考連昌公享壽六十歲
生于1669年2月13日(康熙己酉年正月十三日)
卒于1728年3月12日(雍正戊申年二月初二日)
妣陳氏享壽五十三歲
生于1676年10月24日(康熙丙辰年九月十八日)
卒于1728年12月2日(雍正戊申年十一月初二日)
生逈千公
十三世祖考逈千公享壽五十二歲
生于1701年12月25日(康熙辛巳年十一月廿六日)
卒于1752年4月5日(乾隆壬申年二月廿一日)
妣譚氏享壽六十歲
生于1704年3月24日(康熙甲申年二月十九日)
卒于1763年10月3日(乾隆癸未年八月廿七日)
生殿朝公
十四世祖考殿朝公享壽四十九歲
生于1745年8月11日(乾隆乙丑年七月十四日)
卒于1793年12月1日(乾隆癸丑年十月廿八日)
妣林氏享壽六十歲
生于1748年4月15日(乾隆戊辰年三月十八日)
卒于1807年8月15日(嘉慶丁卯年七月十二日)
生恒輝公
十五世祖考恒輝公享壽三十五歲
生于1767年11月5日(乾隆丁亥年九月十四日)
卒于1801年2月21日(嘉慶辛酉年正月初九日)
妣程氏享壽五十六歲
生于1766年10月23日(乾隆丙戌年九月二十日)
卒于1821年7月28日(道光辛巳年六月三十日)
生敬賢公
十六世祖考敬賢公享壽六十二歲
生于1789年1月10日(乾隆戊申年十二月十五日)
卒于1850年2月4日(道光己酉年十二月廿三日)
妣黃氏享壽七十八歲
生于1792年3月17日(乾隆壬子年二月廿五日)
卒于1869年10月9日(同治己巳年九月初五日)
生三子,長達成、次學(xué)成、三觀成
十七世祖考達成公諱觀林號道川享壽七十六歲
生于1813年9月26日(嘉慶癸酉年九月初三日丑時)
卒于1888年3月23日(光緒戊子年二月十一日戌時)
妣楊氏享壽八十三歲
生于1828年7月24日(道光戊子年六月十三日亥時)
卒于1910年7月19日(宣統(tǒng)庚戌年六月十三日午時)
生三子,長德彰、次德佑、三德明(即國父)
長金星享壽四歲
生于1857年(咸豐丁巳年)
卒于1860年(咸豐庚申年)
次妙茜享壽九十三歲
生于1863年3月14日(同治癸亥年元月廿五日辰時)
卒于1955年1月16日(民44年 甲午十二月廿三日)
適隔田楊紫輝
三秋綺享壽四十二歲
生于1871年9月1日(同治辛未年七月十七日寅時)
卒于1912年4月18日(民元年 壬子三月初二日)
適四區(qū)西江里林喜智
十七世二叔祖考學(xué)成公享壽三十九歲
生于1826年3月11日(道光丙戌年二月初三日)
卒于1864年9月18日(同治甲子年八月十八日)
妣程氏享壽七十七歲
生于1836年7月27日(道光丙申年六月十四日)
卒于1912年11月14日(民元年 壬子十月初六日)
女桃享壽五十一歲
生于1862年3月4日(同治壬戌年二月初四日)
卒于1912年11月9日(民元年 壬子十月初一日)
適四區(qū)安定鄉(xiāng)程維熙
十七世三叔祖考觀成公享壽三十七歲
生于1831年5月18日(道光辛卯年四月初七日)
卒于1867年9月5日(同治丁卯年八月初八日)
妣譚氏(公歿后改嫁)
生卒年月不詳
女殿享壽九十九歲
生于1861年6月3日(咸豐辛酉年四月廿五日)
卒于1960年6月23日(民49年 庚子五月三十日)
適四區(qū)茶園陳秋光,生女淑英配建華公為妻
十八世長房考德彰諱眉號壽屏享壽六十二歲
生于1854年12月6日(咸豐甲寅年十月十七日卯時)
卒于1915年2月11日(民4年 乙卯十二月廿八日申時)
妣譚氏享壽七十七歲
生于1862年11月19日(同治壬戌年九月廿八日辰時)
卒于1938年3月6日(民27年 戊寅二月初五日辰時)
子建謀
養(yǎng)女順霞享壽七十二歲
生于1886年1月19日(光緒乙酉年十二月十五日巳時)
卒于1957年3月6日(民46年 丁酉二月初五日)
適七區(qū)南屏容吉興
十八世次房考德佑諱典享壽七歲
生于1860年11月7日(咸豐庚申年九月廿五日)
卒于1866年1月17日(同治乙丑年十二月初一日)
嗣子建唐(檀香山土人)
嗣女細銀享壽七十四歲
生于1881年1月14日(光緒庚辰年十二月十五日)
卒于1954年10月6日(民43年 甲午九月十日)
適七區(qū)南屏容當
十八世三房考德明諱文號逸仙別號中山享壽六十歲
生于1866年11月12日(同治丙寅年十月初六日寅時)
卒于1925年3月12日(民14年 乙丑二月十八日巳時)
元配盧慕貞(1915年離婚)享壽八十六歲
生于1867年7月30日(同治丁卯年六月廿九日酉時)
卒于1952年9月7日(民41年 壬辰七月十九日丑時)
子建華
長女享壽二十歲
生于1894年3月31日(光緒甲午年二月廿五日戌時)
卒于1913年6月26日(民2年 癸丑五月廿二日)
次女婉享壽八十四歲
生于1896年11月12日(光緒丙申年十月初八日寅時)
卒于1979年6月10日(民68年 己未五月十六日)
適王伯秋,離異后適五華戴恩賽
側(cè)室陳粹芬享壽八十九歲
生于1874年9月23日(同治甲戌年八月十三日)
卒于1962年10月21日(民51年 壬寅九月廿三日)
妣宋慶齡享壽八十九歲
生于1893年1月27日(光緒壬辰年十二月初十日)
卒于1981年5月29日(辛酉年四月廿六日)
十九傳長房長孫考建謀諱昌號振興享壽三十七歲
生于1881年6月24日(光緒辛巳年五月廿八日未時)
卒于1917年11月20日(民6年 丁巳十月初六日申時)
妣王金順享壽二十八歲
生于1888年8月29日(光緒戊子年七月廿二日丑時)
卒于1915年3月21日(民4年 乙卯二月初六日寅時)
生二子,長貴華、次貴就
繼室梁旺
十九傳二房嗣孫考建唐諱威享壽五十歲
生于1886年11月7日(光緒丙戌年十月十二日子時)
卒于1935年8月7日(民24年 乙亥七月初九日)
妣名不詳
生三子,長業(yè)、次勝本、三勝亨
長女妙喜
生于1916年6月10日(民5年 丙辰五月初十日巳時)
次女妙屏
生于1921年11月19日(民10年 辛酉十月二十日子時)
十九傳三房長孫考建華諱科號哲生享壽八十三歲
生于1891年10月20日(光緒辛卯年九月十八日寅時)
卒于1973年9月13日(民62年 癸丑八月十七日卯時)
妣陳淑英享壽九十八歲
生于1893年8月19日(光緒癸巳年七月初八日申時)
卒于1990年6月30日(民79年 庚午閏五月初八日)
生二子,長治平、次治強
長女穗英
生于1922年1月16日(民11年 辛酉十二月十九日寅時)
適新會林達文
次女穗華
生于1925年3月18日(民14年 乙丑二月廿四日巳時)
適云南張嘉恭
二十傳長房曾長孫貴華名滿號名譽
生于1906年5月12日(光緒丙午年四月十九日辰時)
妻伍月娥(離婚)
生于1909年(宣統(tǒng)己酉年)
子元
長女紹如
生于1930年4月1日(民19年 庚午三月初三日)
適南海許保梁
次女麗賢
生于1932年2月16日(民21年 壬申正月十一日)
適中山容應(yīng)騏
三女愛娜
生于1933年5月18日(民22年 癸酉四月廿四日)
適美國文士德
子杰
妻孫妙娟
生于1925年10月12日(民14年 乙丑八月廿五日)
女雅麗
生于1961年11月8日(民50年 辛丑十月初一日)
二十傳長房曾次孫貴就名乾號名良
生于1908年7月2日(光緒戊申年六月初四日卯時)
妻蘇仲英享壽四十四歲
生于1914年4月28日(民3年 甲寅四月初四日)
卒于1957年1月5日(民46年 丙申十二月初五日午時)
生五子,長必勝、次必興、三必達、四必成、五必立
女嘉穗
生于1945年(民34年)
卒于1947年2月23日(民36年 壬申五月十四日)
繼室李惠娛
生于1932年7月20日(民21年 壬申六月十七日)
二十傳三房曾長孫名治平
生于1913年11月16日(民2年 癸丑十月十九日巳時)
妻謝秀玲(離婚)
生于1913年5月31日(民2年 癸丑四月廿六日)
子國雄
妻張佩霞
生于1915年12月17日(民4年 乙卯十一月十一日)
二十傳三房曾次孫名治強
生于1915年1月27日(民4年 甲寅十二月十三日巳時)
妻劉肇云(離婚)
生于1920年9月20日(民9年 庚申八月初九日)
長女嘉琳
生于1946年1月5日(民34年 乙酉十二月初三日)
適美國司徒白理
次女嘉瑜
生于1948年10月20日(民37年 戊子九月十八日)
適美國司徒約翰
妻林倫可
生于1945年8月12日(民34年 乙酉七月初五日)
生二子,長國元、次國升
二十一傳長房長室玄長孫名元
八個月夭折
二十一傳長房長室玄次孫名杰
生于1948年7月12日(民37年 戊子六月初六日)
妻楊坤儀
生于1953年12月18日(民42年 癸巳十一月十三日)
子敬
二十一傳長房二室玄長孫名必勝
生于1938年6月16日(民27年 戊寅五月十九日)
妻彭雅麗
生于1941年1月4日(民30年 庚辰十二月初七日)
子偉倫
女慧珍
生于1973年3月7日(民62年 癸丑二月初三日)
二十一傳長房二室玄次孫名必興
生于1939年7月22日(民28年 己卯六月初六日)
妻吳冰明
生于1939年6月2日(民28年 己卯四月十五日)
子偉國
女少英
生于1968年11月6日(民57年 戊申九月十六日)
二十一傳長房二室玄三孫名必達
生于1941年3月17日(民30年 辛巳二月二十日)
妻程禮慶
生于1945年12月2日(民34年 乙酉十月廿八日)
生二子,長偉勇、次偉剛
二十一傳長房二室玄四孫名必成
生于1942年9月30日(民31年 壬午八月廿一日)
妻張承慧
生于1943年12月22日(民32年 癸未十一月廿六日)
女凱玲
生于1972年3月19日(民61年 壬子二月初五日)
子偉明
二十一傳長房二室玄五孫名必立
生于1947年12月19日(民36年 丁亥十一月初八日)
妻劉頌慧
生于1949年3月20日(民38年 己丑二月廿一日)
長女佩蓮
生于1980年12月8日(民69年 庚申十一月初二日)
次女佩玉
生于1984年12月10日(民73年 甲子閏十月十八日)
二十一傳三房長室玄長孫名國雄
生于1943年6月7日(民32年 癸未五月初五日)
妻藤本(離婚)
生于1945年6月10日(民34年 乙酉五月初一日)
長女美玲
生于1966年8月27日(民55年 丙午七月十二日)
次女美蘭
生于1969年7月11日(民58年 己酉五月廿七日)
妻孫秀蘭
生于1955年12月1日(民44年 乙未十月十八日)
女美蓮
生于1988年6月27日(民77年 戊辰五月十四日)
子偉仁
二十一傳三房二室玄長孫名國元
生于1979年1月22日(民68年 戊午十二月廿四日)
二十一傳三房二室玄次孫名國升
生于1980年1月30日(民69年 己未十二月十三日)
二十二傳長房長室次門裔孫名敬
生于1985年1月8日(民74年 甲子十一月十八日)
二十二傳長房二室長門裔孫名偉倫
生于1969年5月5日(民58年 己酉三月十九日)
二十二傳長房二室二門裔孫名偉國
生于1964年5月18日(民53年 甲辰四月初七日)
二十二傳長房二室三門裔長孫名偉勇
生于1972年4月24日(民61年 壬子三月十一日)
二十二傳長房二室三門裔次孫名偉剛
生于1977年11月16日(民66年 丁巳十月初六日)
二十二傳長房二室四門裔孫名偉明
生于1976年5月17日(民65年 丙辰四月十九日)
二十二傳三房長室長門裔孫名偉仁
生于1994年10月15日午時(民83年 甲戌九月十一日)
二十傳裔孫滿、乾恭述早年在鄉(xiāng)之見聞
滿、乾幼失怙恃。民國四年,先慈棄養(yǎng);民國六年,先嚴為國捐軀,其時滿年十二歲,乾僅十齡,先依祖母譚太夫人鄉(xiāng)居,稍后又到廣州,蒙國父撫育,得以聆聽教誨。滿長成后長期任職廣州,乾亦曾任職中山縣,故得常省問隨侍祖母譚太夫人、叔祖母盧太夫人、妙茜姑太,與鄉(xiāng)人亦時有往還。今雖事隔多年,所聞所見,仍歷歷在目,謹恭述于下:
當年,滿、乾均曾親睹妙茜姑太收藏之簡單家譜,即《孫氏家譜》,上記翠亨孫氏上世來自東莞長(上)沙鄉(xiāng)。六世祖樂千公居香山左埗頭,樂南公居香山涌口,是為吾族居香山之始。是以翠亨孫氏與左埗頭孫氏系同宗共祖。民元五月,國父辭臨時大總統(tǒng)職后曾至左埗頭孫氏宗祠祭祖所攝照片上,國父坐神殿前排正中位,右為秘書宋藹齡女士,西帽西服,左側(cè)為國父次女孫婉,與會宗親一百九十余人。另有一幅亦為民元五月所攝之“廣東孫族懇親會”照片,國父坐第一排正中,國父之右邊第二人手抱小孩者系左埗頭族長孫庭贊,滿認識其人。
翠亨村原建有孫氏祖祠一所,滿十余歲時曾親見,唯年久失修,上蓋已失,四壁猶存,大門上石刻之對聯(lián)亦在,記得是東莞上沙族人所贈,惜聯(lián)語已忘。
翠亨村附近有吾先人塋冢數(shù)處,其一為犁頭尖山一帶,包括犁頭尖山腳之達成祖墓、父建謀公與母王金順墓和犁頭尖山腰之始祖婆陳氏、五世祖禮瓚公、六世祖樂南公、七世祖耕隱公、八世祖懷堂公、十四世祖殿朝公、十六世祖敬賢公以及祖父德彰公墓共十穴。其二為翠亨東北二公里許崖口鄉(xiāng)附近譚家山(土名“豬肝吊膽”)之孫家墳場,為吾孫氏祖墓集中地,共四十余穴,十一世祖瑞英公墓、十二世祖連昌公墓、十三世祖逈千公墓、十九世祖建唐公、娫姑姐墓,其余各穴則為孫氏遠祖及旁系先祖墓,在此不一一列出。另外尚有翠亨西南黃草崗之十六世祖敬賢公妻黃氏墓、翠亨以西三公里“逼虎跳墻”山上之十八世祖德彰公妻譚氏墓及位于翠亨以北約十公里西江里村西北約半里之十八世秋綺姑太墓。
按《孫氏家譜》載及先祖所言,一八八○年八月(光緒六年七月),為便于清明祭掃祖墓,由達成公出面,藉檀香山各叔侄所捐輸之銀兩,將涌口村先祖墓一并遷至翠亨犁頭尖山土名竹高龍(今中山紀念中學(xué)附近)安葬。德彰公極樂此事,投銀最多。約至一九三二年,時唐紹儀任中山縣長,因欲修建總理故鄉(xiāng)紀念學(xué)校(即今中山紀念中學(xué)),須將孫氏部分祖墳遷走,故由唐縣長親理此事,由西南政務(wù)委員會撥款,買得譚家山土名“豬肝吊膽”山地做墳場。原擬全遷,后建華公請一楊姓風(fēng)水先生察看祖墳,故風(fēng)水較佳者均未遷動,其余在犁頭尖山腳之祖墳大都遷往譚家山孫家墳場。遷葬一事,自始至終,皆由建華公與滿參與,盧夫人與妙茜姑太亦予以關(guān)照。具體事務(wù)由族人社正(其人幼年曾參見國父,后曾隨滿供職于廣州士敏土廠)與錦興負責(zé)。
幼年嘗聞祖母述及祖墓之事:敬賢公在世時,有先世遺下田產(chǎn)十數(shù)畝,惟因篤信風(fēng)水堪輿之說,常登山玩水,且請人相勘,破費頗多,至變賣部分田產(chǎn)以維家計。沿至達成祖時,家境雖漸貧困,然達成祖亦好風(fēng)水,終年養(yǎng)一來自嘉應(yīng)州之黃姓堪輿先生。各祖先墳地,皆黃某尋得,故將先祖塋冢一并遷至翠亨近處之風(fēng)水佳地,且將原葬翠亨附近之風(fēng)水不佳之先祖墓一同改葬。時地師謂敬賢祖墓穴風(fēng)水最佳,葬后十年,必生偉人。妙茜姑太述及先祖之事時,亦嘗言及此事,故至今仍記憶猶新。
另在今紀念中學(xué)后山背,厝置祖先金塔十余具(金塔為放置骨殖之黃色陶甕),據(jù)族人言,系自東莞上沙及涌口附近遷來。
或有人言,翠亨孫氏為客家人,講客家話。翠亨附近確有不少客家村,村民均講客家話,老姑太有一女傭工,系臨近村莊之客家人。唯吾翠亨孫氏,并非客家人,亦不講客家話。先祖父德彰公講廣州白話,鄉(xiāng)音頗重;先祖母譚太夫人與妙茜姑婆、盧太夫人均講中山本地白話;國父同吾輩談話時講廣州白話,與部下講話時或用國語,但我們沒有聽過國父講客家話。先父建謀公、先叔建華公與吾輩日常說話時亦操廣州白話,從未講過客家話。
民國二十二年,吾兄弟曾與鄧慕韓到東莞上沙謁祖祠,同行者尚有孫繩武及另外兩名孫姓者。吾等拜謁祖祠之后,又遍覽其他文物,并在上沙宿一晚。鄧慕韓深度近視,與先祖父、先父相熟,早年教吾等讀書,但跟吾輩開筆的是胡汝昌。胡跟德彰公做筆墨之事,喜賭“白鴿票”,他在新界有很多魚塘,一向料理吾家筆墨事,后來變成虔誠之基督徒。德彰公過世后,胡又跟盧太夫人料理家事,亦為文筆事。
翠亨村國父故居,原系德彰公產(chǎn)業(yè),當年德彰公自檀島寄款回鄉(xiāng),由國父規(guī)劃,請人建筑。民國二十五年,中央為紀念國父,特派員前來求贈故居,以供國人瞻仰,滿慨然允諾,從夾萬(保險箱)中取出清朝時所立之紗紙地契房契,其上書明產(chǎn)權(quán)人系德彰公,交中山縣長楊子毅君轉(zhuǎn)呈中央,此后由縣府派員管理。時滿贈出祖父名下之故居并無任何條件及代價,僅為成全政府紀念國父之美意而已。
二十傳裔孫滿、乾恭述
二十一傳裔孫必勝恭錄
公元一九九八年六月六日
(來源:中山文化信息網(wǎng))
編輯:秋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