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兩岸尋親尋根,每一步都是“歸途”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第一次感覺到,我跟大陸聯結得這么強。”臺灣時事評論員郭正亮回到祖籍地漳州角美祭祖,在當地族親的簇擁中情緒高漲。近日,《失散百年 斷線重續——郭正亮尋根之旅》播出,為兩岸尋親尋根系列公益紀實節目《艾在歸途》第一季畫上句號。
一檔應臺胞訴求而生的節目
“能夠動用的人脈關系我都動用了,我的挫折感是非常深的。70年來,我沒有見過家鄉人,年紀大了,我才感受到什么是‘葉落歸根’。我必須要了解一件事:我究竟從何而來?這一次,算是我最后一次的尋親之旅吧。小艾,我要把尋親的任務委托給你。”
這段發自肺腑的委托,是已故臺灣時事評論員張友驊,生前向福建省政協委員、《艾在歸途》制片人艾珂竹發出的。他是《艾在歸途》第一期節目的主人公,苦尋祖籍地30年而不得,到了古稀之年越發覺得時間緊迫。
他不是向艾珂竹提出尋根尋親請托的第一人。
“福建是臺灣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我們時常能夠收到臺胞的尋親求助,大量臺胞都僅知道自己的祖籍在大陸,卻一直找不到尋根謁祖的渠道,”艾珂竹說,“我將臺胞尋親的背景資料與情況進行整理之后,向福建省政協提交了提案:希望能夠建立統一便捷且充滿人文關懷的臺胞尋親平臺,打造多部門協同辦理的運作機制,為這些想要找到親人、家族、宗祠的臺胞提供服務。”
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艾在歸途》誕生了,以10段真實的尋親、尋根故事,直觀展現兩岸同胞割舍不斷的血脈親情。
除了張友驊、郭正亮、蔡正元、黃安、李孔智、游智彬、劉樂妍等兩岸知名人士外,還有福州高新區江口宋、水西林的臺灣宗親,以及“湖北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臺青王天山等,都在節目組的幫助、見證下實現了尋根謁祖的心愿。
“在拍攝中我們意識到,許多尋親的委托和意愿,是當事人的‘畢生心愿’。無論是臺灣還是大陸的宗親有不少年事已高者,我們的拍攝對于此類委托來說是‘搶救性’的。”艾珂竹說。
“我爸爸在臨終前特別告訴我一句話:如果未來能夠回到故鄉的話,一定要代他上香,以示不忘血脈相承、根植故土之意。”兩代人的心愿終得償,張友驊哽咽道,“回到臺灣,我會寫篇文章祭告父親:你過去做不到的,我已經幫你完成了。我也會感慨,當我幫你完成時,我也老了,比你還老,比你走的時候還要老……我會跟我父母親講四個字:無愧人子。”
全程參與、親身見證,紀實呈現尋根謁祖全過程
2022年,福州高新區迎來了一位新住戶:臺灣歌手、主持人、作家黃安。他也有尋根夢,也苦于線索寥寥、難以查明確切的祖地。
艾珂竹先是向黃安仔細核實情況,而后又聯系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副秘書長鐘火火一同查找資料。鐘火火為此數次飛往臺灣,向黃安家人、新北黃氏宗親會等了解情況。在得到黃安祖地為漳州詔安的確切消息后,包括黃安及其家人在內的一行人又前往詔安,進行閩臺黃氏族譜對接會以及黃安祭祖活動。
從了解訴求到往來兩岸尋訪線索,再到臺胞大陸尋根謁祖終得團圓,《艾在歸途》節目組扮演了多重“角色”:既是尋訪的調研員和先鋒,又是完整全程的記錄人、觀察員和宣傳者。
“不論選題能不能拍成,我們首先都必須確保幫臺胞找到準確無誤的祖脈所在地,結果要絕對經得起考驗。因此查找、核實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艾在歸途》總導演彭亮介紹,“困難層出不窮。有的臺胞族譜缺失很嚴重,比如郭正亮,全部的線索就只有一張曾祖父的墓碑照;有的臺胞雖然手上的族譜比較完整,但所記載的大陸地名,早已變化甚至消失,比如蔡正元、張友驊等。”
如彭亮所說,很多工夫在節目之外。比如郭正亮交付尋根委托之后,節目團隊在查找、核實上的時間前后長達9個多月,最終是從澳門郭氏宗親郭金場收藏的一本臺灣族譜里找到了關鍵線索,才得以確認郭正亮的祖籍地。
正是他們的堅持,漳州角美錦湖寮西社郭氏斷了百年的兩岸族譜,終于完成了完美對接。郭正亮回到祖籍地后,非常興奮地發現同輩兄弟與他長相神似。
讓臺胞“想尋親、能尋親、尋到親”
在真實地尋訪、核實、記錄、觀察之外,節目組沒有干涉臺胞尋親認親路上的表現,也沒有為兩岸團圓時刻設計“腳本”。于是,每到尋根謁祖的高潮時刻——隆重的祭祖儀式、兩岸親人相擁話聊,艾珂竹常常退居“畫外”。她的參與重點放在“敏銳捕捉、精準放大”當事雙方的情感點上。
當蔡正元回到泉州晉江青陽蔡氏家廟祭祖時,他與大陸宗親逐一比對兩岸蔡氏族譜的細節被捕捉并放大。雖然早前艾珂竹就與青陽蔡氏世界宗親總會副秘書長蔡國榮認真核對過了,但祭祖之時,兩岸蔡家人還是不厭其煩甚至是樂此不疲地一一對照了一遍。
“我注視著他們從族譜的第一頁開始,一頁一頁地仔細將兩本族譜進行相互對照,久久不愿停下。”作為旁觀者,艾珂竹分享自己的“心潮澎湃”——雖分隔400年,但從第一世到第二十三世離泉赴臺的有標公,兩岸青陽蔡氏族譜上的一個個名字分毫不差、次序絲毫無別。
蔡正元說:“我家先祖當時赴臺,臺灣還是一片荒野,所謂‘地無三里平’。沒有中華文化的支撐力量,以及來自福建的資金和人力,不可能有今天的臺灣島。對于福建的先祖,我們更要懷著感恩之心。”
黃安說:“以前來不及參與,以后一定有我們!祖宗在上,以后這里需要我們幫忙,我們一定不會落后,也不會缺席。”
福州水西林臺灣宗親林永健已屆古稀之齡,選擇回到祖籍地發光發熱——接下福建中醫藥大學的邀約,開課傳授自己的中醫學及放射診斷心得。
艾珂竹表示,她將團結各方力量嘗試建立一個統一便捷且充滿人文關懷的臺胞尋親平臺,讓臺胞“想尋親、能尋親、尋到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