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青鐘秉杰:我在這里成家立業,我會成為新重慶人
03
我很重慶:
適應,融入,直至熱愛
鐘秉杰本是臺灣屏東客家人,祖籍廣東梅州。在重慶有個著名的磁器口鐘家院,初到這里,鐘秉杰就在想,自己的鐘氏是不是也和這有關系。后來有一次回臺灣,無意間與父親聊起此事,爸爸告訴他,鐘家族譜上有這樣的記載:清朝時期鐘氏有兩條主要的遷徙路線,一條是往巴蜀一帶走,稱為山派;另一條就是往臺灣走,稱為海派。鐘秉杰不無自豪地說:“所以我一直很清楚,我們本來就都是從大陸到臺灣來的啊。”
在重慶幾年,鐘秉杰對于當地方言已能聽懂百分之三四十,“要得”、“對頭”、“啷個的嘛”,這些常用的方言口語從他嘴里說出來,連本地人都稱贊地道。和重慶人打交道久了,鐘秉杰還體會到在重慶做事情,個性上也要和重慶人一樣耿直、干脆,才是最容易被接受的方式,“斗恁個!(重慶方言,意為:就這么辦)不要太拖泥帶水,我現在覺得這樣做事也很好,因為效率很高。”
鐘秉杰對于重慶歷史的興趣,甚至比許多本地人還要強烈。有段時間他一直想弄清重慶這些地名為什么叫“七公里”、“曾家巖”、“兩路口”……它們背后的來由、歷史和故事是什么?后來鐘秉杰認識了磁器口的畫家游江老師,從這位老重慶的口中,鐘秉杰對重慶文化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至今,在設計作品時,鐘秉杰還是常常會去找游江老師,請教怎樣的設計才是“最重慶”的。
04
面向世界:
開放,發展,新重慶人
“很重慶”的鐘秉杰,對于重慶文化還有更深層次的觀察和思考。他認為如今的重慶絕對不再是過去老一代臺商眼中封閉遙遠的西部內陸城市,而是充滿活力、面向世界的開放之都、奮斗之城,年輕人在這里能夠獲得與全球同步接軌的視野和機遇。
在鐘秉杰眼中,重慶的國家級自貿區、免稅港、渝新歐鐵路起始點等優勢,讓他看到了在重慶直接投身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好處,“像我現在給客戶裝修常用德國的衛浴、潔具,通過渝新歐鐵路就能從原產地運到重慶,而且運費要比空運的便宜,產品的售后在重慶本地也可以完全保障,因為更換零配件的發貨到貨都是很方便的事。”
談及未來的人生,鐘秉杰說——
未來我覺得自己會變成一個新重慶人,就像過去江浙的人去上海發展也開發了上海,成為了新一代的上海人。我也會成為新一代的重慶人,因為我能看到自己一直在與這座城市共同成長,與她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密不可分。一道海峽,也就比濁水溪寬那么一點點;來到大陸,也就比從臺灣北部到南部遠那么一點點……重要的是,怎么搭一座橋,跨過自己心里的那一點點距離。在這里,總有一座橋適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