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軒重回祖籍地武漢,與大伯、堂兄等親人相聚。(圖片來源:李政軒個人社交網頁)
“大陸三代”:爺爺希望死后葬回大陸老家
李政軒說,爺爺、外公外婆當年跟著國民黨去臺灣,自己也就有了“外省籍”的身份。“雖然臺灣在政治上還會時不時挑起省籍的紛爭,但在生活上一般不會有沖突”,他認為臺灣社會還是蠻包容的。
由于這樣的家族背景,李政軒對大陸的情感可能與其他臺灣年輕人不太一樣。“爺爺現在90多歲了,戀戀不忘想要回來,但他自己也知道年歲已高再難行動,所以常常因為死后能不能葬在大陸家鄉的事兒跟家人生氣。這是很讓人為之動容的!不管兩岸的政治形勢如何,爺爺對家鄉的情懷是沒有辦法磨滅的。”
外公的故事則更具歷史戲劇性。“外公大概剛小學畢業還沒讀初中的年紀,在田邊玩耍,就被路過的國民黨軍隊帶走當了兵”,李政軒說,外公80多歲,一生的經歷讓他對國民黨又愛又恨,如今回顧過往,對歷史會有一些更為復雜的理解,兩岸之間的政治分歧終究只是一時的,但“家”卻是永恒存在的。
2015年清明節和2016年的秋天,李政軒兩次回到祖籍地湖北探親,這兩次返鄉的經歷給了他很深的印象。“我最強烈的感受是,臺灣有一些人可能認為大陸比較陌生、或者說害怕,不希望特別去親近,但大陸的親戚朋友卻真的把我們當作家人,這種姓氏、血緣和親情的羈絆,是撇開了‘統獨’紛爭的,是政治挑撥無法離間的。”
“因為大陸的親戚朋友了解到有一些臺灣同胞對大陸有一定的敵意,所以他們在跟我說話的時候都很小心、很呵護”,這讓李政軒感覺到非常慚愧!“臺灣對大陸常常抱持先入為主的惡意,但大陸卻對我們非常友善。”
資訊的開放讓兩岸交流日益頻繁,大陸對臺灣的了解也越來越深入,但臺灣青年對大陸卻沒有那樣的認識。不過讓李政軒感到高興的是,大陸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會逐漸成為臺灣青年接觸大陸、了解大陸的誘因,“我很多朋友都在跟我聊,有哪些機會可以來大陸交流或實習,這是很好的現象,是多年來兩岸交流的成果”。
三十年前臺灣開放開放大陸探親,當時李政軒還沒有出生,對于未來,小小年紀的他也有自己的看法。“未來三十年,不管怎樣發展,兩岸之間的聯系都會越來越緊密”,他說,“我在(創業公社)實習的崗位上,非常意外地發現很多來大陸尋求發展機會的臺灣青年,他們未來不僅僅是要在大陸的舞臺施展才華實現抱負,也在為大陸發展貢獻心力,同時也會因為眾多個體的努力,最終編織成一個牢不可破的兩岸之間的網絡。”
“我相信,三十年后兩岸當前存在的一些很淺薄的偏見或惡意的怒罵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會面臨更大的挑戰是:我們如何去共同邁向更好的明天,不僅是政治經濟的,還有文化的、環境保護的,這不僅是大陸自己的事,更是我們共同的事。”
李政軒重回祖籍地武漢的“紅色之旅”。(圖片來源:李政軒個人社交網頁)
[責任編輯:何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