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制成風
宜蘭童玩節由盛至衰,還有一個原因是初獲成功后,其他縣市陸續復制童玩節,添加更新的科技與流行元素,漸漸分散了宜蘭童玩節的人流。抄襲和復制成為臺灣文創產業的致命傷。
因為出發點是政績和入園人數,因此,不少大型文創活動沒有對文化的深入研究和獨特呈現,只追求一時風光和短期效益,也沒有穩定的運營團隊和長期規劃,把成功的模式復制過來,牽強附會上當地元素,隆重開場,艱難支撐,只剩場面,失去內容,沒有文化的創意和產業的養成,讓文創淪為表演,產業成為作秀。
節慶活動是臺灣各縣市最大型的文創作品,上百個節慶活動中,分傳統、宗教、客家、少數民族、特色主題幾大類,同質性很高,文化挖掘不夠,難以成為地方獨一無二的文化產業。由節慶到文創園區到文創產品,往往是“跟風才會贏”,什么能聚攏人潮先跟了再說,文創園區成了吃喝玩樂的休閑地,山上的民宿刮起歐洲古堡風,進口植物成為花田造景主角,文化元素只剩簡單復制的符號,比如印花布圖案、少數民族圖騰、卡通歷史人物等,沒有了創意和設計。甚至墾丁音樂節、臺北燈會這樣的知名活動也傳出抄襲的質疑。如果只重表面,忽略了“文創”口號背后政策、人才、管理的支撐,就如臺灣媒體所稱:“小點子”太多,“大點子”太少,這是麻煩的源頭。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