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工廠”為“緞帶王”創造了加乘效應。作為一個老工廠,“緞帶王”一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經營困難,轉型做觀光工廠之后,游客紛至沓來,品牌逐漸打響,產值比原來增加了三成。
“引入‘觀光工廠’的概念,是為了讓東莞臺商借鑒臺灣觀光工廠的經驗實現就地轉型升級。”東莞市臺商協會會長謝慶源說。
在大陸,觀光工廠還是一個新鮮事物,但在臺灣卻已很常見。早在上世紀60年代,臺灣的傳統產業曾創造了出口奇跡,后來卻逐漸萎縮,有的工廠關停,有的勉強維持。但是,成套的設備和昔日的輝煌仍在。如何將其善加利用?自2003年起,臺灣有關部門就推動觀光工廠相關輔導計劃,協助有價值的傳統工廠轉型為觀光工廠。近年來,臺灣的一些工廠外遷之后,企業主便將空置的廠房對外開放,通過觀光工廠發展模式,一邊賣產品,一邊打造品牌。
臺灣觀光工廠促進協會理事長柯智美介紹,觀光工廠為傳統產業帶來了創新的經營模式和商機,逐步形成了另類的“2.5產業”(指介于第二和第三產業之間的中間產業),即制造業服務化。結合文化藝術、教育學習、觀光休閑等全方位的經營模式,觀光工廠使臺灣傳統產業順利轉型為文化創意產業。
觀光工廠打開了臺灣的工業旅游市場。目前,臺灣已有100多家通過認證的觀光工廠,覆蓋50多個行業,創造了可觀的效益。去年,臺灣觀光工廠參訪人次突破千萬,觀光產值破20億元新臺幣。
多年來,謝慶源一直希望將觀光工廠的模式引入東莞,在今年終于得以實現。“東莞傳承了眾多臺灣的制造業特色,因此觀光工廠形態在東莞的發展也會不錯�!敝x慶源說。
本屆臺博會上,臺灣觀光工廠促進協會與東莞臺商協會簽訂了協議,東莞有意建立觀光工廠的企業,將由臺灣觀光工廠促進協會提供輔導和服務。謝慶源透露,目前東莞已有好幾家企業有意建立觀光工廠,其中,位于厚街鎮的僑運表業已經制定出觀光工廠規劃圖。未來,東莞市民可以從虎門的燈具工廠一路看到大嶺山的飾品工廠,再到制作琉璃的特色工廠參觀,不僅促進工廠的轉型升級,也將帶動旅游業的發展。(鄭楊)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