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不再回避躲閃
這些動作再次引發關注。
柯文哲有一段話,可以視為“大陸熱”的一個注腳。未來臺北市長選舉,誰會代表綠營出征備受關注,因為臺北一直被視為是藍營的“鐵票倉”。柯文哲雖然并未明確表示會參選,但早已被視為綠營的熱門人選。這次,當媒體問道“會不會參選”,柯文哲的回答是:到北京參加研討會“也是市長先修班的一部分”。意思很明白,如果要選市長,大陸行是必修課。
從民進黨智庫表示不能再回避兩岸議題,到黨內大佬接連“登陸”,民進黨“大陸熱”的背后都有基于選票的考量。再往深處追,選票即是民意。民進黨對于兩岸議題態度的變化,說到底是因為民意的變化。兩岸政策成為大小選舉中民眾關注的焦點,民進黨里才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模糊策略”沒用、回避躲閃行不通。
民進黨內要求正視兩岸議題、檢討兩岸政策的呼聲已久。只是在高層放話、大佬“登陸”的熱鬧之后,狀況依舊。
應該端出怎樣的兩岸政策,民進黨總是“欲說還休”,他們開了多場華山會議討論“兩岸政策的核心價值”,但對于臺灣各界最關心的是否承認“九二共識”,最終答案還是否定。整個會議期間,民進黨集中“腦力激蕩”的竟然是:找個新名詞,代替“九二共識”。眾所周知,“九二共識”是兩岸關系的基石。想參與兩岸交流,又不承認“九二共識”,這才是民進黨最大的困局。
3 新菜還是舊酒?
因為有太多次的“只聞樓梯響”,面對民進黨這一波“大陸熱”,人們在思考:民進黨這一次端出的是“新菜”還是“舊酒”?
看到了兩岸政策不能回避、肯定兩岸交流互動,卻又不承認“九二共識”。如此,無論是柯文哲表達的“認識大陸”的心情,還是陳菊從“中國”到“中國大陸”的說法改變,都不會帶來實質的變化。
民進黨在2012蔡英文敗選后,有一派認為,就是沒有提出明確的大陸政策才造成臺灣社會疑慮;另一批人則認為,就是因為不堅定臺灣路線,才引來“獨派”的疑慮。民進黨內對于兩岸政策無法達成共識,甚至群龍無首,“新菜”難見。
既然黨內沒有共識、不承認“九二共識”,端不出“新菜”,為什么還要一次次拿出“舊酒”來應景?面對兩岸關系一日千里的態勢,黨內大佬既不愿得罪“臺獨基本教義派”,又希望可以吸引中間選民;既不放棄“臺獨”立場,又不能無視現實和民意變化,這才有了民進黨的“糾結”。
想靠換湯不換藥的法子蒙混過關,這樣的算盤恐怕撥不響。“大陸熱”不是熱鬧演出,不是花架子,要走出兩岸困局,民進黨還是要拿出實在的。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