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無限
紙膠帶賣瘋了
如何把生意做成文化?如果賣紙膠帶是日雜店就能做的小生意,但把康熙皇帝的御批手跡“朕知道了”印在紙膠帶上,就把這筆小生意做成了文化。結果是,臺北故宮的這個新產品賣斷了貨,記者了解到,現在是你有錢買不到,得排隊預購,現在已經排到了9月份。臺北故宮以宋朝官窯名瓷的收藏為自豪,這些瓷器如何和時尚女士的長筒襪連接起來?炎炎夏日,臺北故宮把宋瓷上冰裂紋的紋樣織在長筒襪上,襪子也以宋瓷的青、粉為主調,以“冰山一腳”命名,誰看了都會為這樣的想象力叫絕!還有,臺北故宮的明星文物翠玉白菜,雖然已經被發開了N多種產品,占故宮銷售額的32%,但今年又有新品推出――雨傘。合起來是白幫綠葉的一棵白菜,打開來綠葉田田,遮陽擋雨,可謂古菜新綠。
臺灣的創意可不只因為他們有臺北故宮的收藏,記者在餐廳、茶館、咖啡館、小店鋪、民宿(家庭旅館),處處都能與創意相遇。在一家餐廳用餐,老板遞上的紙巾上印著四個字:“酒國暈熊”,有說不盡的酒桌的故事和感慨;投宿阿里山腳下的民宿,上床關燈,突然發現天花板上流動著熒光彩繪的圖案,海水、游魚、星空,令你置身童話世界。第二天早晨謝老板,他告訴我:“那個魚叫櫻花鉤吻鮭,是臺灣的特有魚種,生活在中央山脈的溪流里……”,原來這樣的天花板不只為客人帶來驚喜,還帶來物種知識,這位鄉下店主也把生意做成了文化。就沖著這個文化,我離開后,又介紹其他朋友落腳他的店。
要說創意,珍珠奶茶、牛肉面、鳳梨酥都是成功者。珍珠奶茶就是臺灣人把愛吃的芋圓和愛喝的奶茶混在一起,起了個響亮的名字。牛肉面是以眷村文化為起點,先吸引懷舊思鄉的人熱捧,再加上清燉、紅燒、半筋半肉等各種口味口感的開發,把牛肉面做成臺灣的美食,給外人以“沒吃牛肉面就沒到過臺灣”的印象,令一碗源自大陸的牛肉面成了臺灣的招牌。鳳梨酥也就是水果餡的點心,但各店家都有賣點,政府舉辦評比活動,市長提著盒子四處吆喝,結果就把這塊點心做成了臺灣的形象,到了臺灣,不由得你不買不吃,鳳梨酥成了一大產業。
文創水平
社會進步標尺
文創不是憑空產生的,他是整個社會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反映,是人民有更高的生活品質要求的體現,也是社會發展水平的標尺。臺灣進入2000年后大力提倡文創概念,政府視文創為新興的產業。2002年,臺灣引進英國的“創意產業”政策,提出了五大文化創意園區等計劃,把文化創意產業與生物科技、綠色能源、醫療、精致農業、旅游觀光并列為臺灣六大新興產業。
但再好的計劃和政策也要有人來執行與實施,此時,臺灣社會已積累了文創發展的各種條件。首先,臺灣1979年開放出境旅游,掀起赴美、日的留學潮和觀光潮,多年下來,大批學成返臺的學人和見多識廣的民眾對于生活和文化品位有了更高的要求,也熟悉了文創的概念;其次,臺灣是一個多元的社會,中華傳統、日本元素、歐美風尚都有深刻影響,文化的多元和碰撞是文創的最佳土壤;最后,臺灣在近40年里產生了由“戒嚴”到“民主”的巨大的社會轉型與變革,來自制度轉變的刺激也激蕩了文創的腦力,給文創提供了豐厚的素材。
但臺灣文創產業面臨著“淺碟”的危機,即資源少、市場小,臺灣一位文化工作者曾經向記者坦露他的憂慮:“我們除了故宮,除了一點小清新小溫情,還有什么?大陸游客來了要看翠玉白菜,日本游客來了說這里那里真像日本,真正屬于臺灣的文化符號在哪里?”至于市場,就連文創大戶臺北故宮,也是在2008年開放大陸游客赴臺后業績才年年上升,而鳳梨酥、牛肉面的紅火更是拜大陸游客所賜。
“大陸真是遍地文化資源,而我們臺灣已經挖地3尺了”,那位文化工作者說。挖掘到了什么程度?臺灣的桃園縣和《三國》不沾邊,但就因為有2個字和“桃園三結義”相同,就發行了劉、關、張三結義的郵票,吸引不少人一大早去桃園排隊買郵票,因為會蓋上“桃園”的郵戳。
關于文創,臺灣的經驗與困境都是大陸的機會。把生意做成文化,既提升了產品的附加值,也提升了社會的發展水平與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