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正確把握對臺采購的節奏和時機,真正送‘及時雨’。”鄭建閩認為,在農產品成熟卻苦無銷路時,正是大陸做臺灣農民工作的好時機,可以以類似“愛心水果”的方式到臺灣采買農民的產品,“一方面能以較低價格買到臺灣的農產品,讓大陸消費人群受益;另一方面,也可讓臺灣農民銷售出產品,豐產又豐收”。
在對臺工作“向下沉、向南移、向青少年傾斜”的背景下,鄭建閩建議,要注重發揮對臺采購對中南部民眾的正面影響作用,把臺灣的農產品特別是中南部的特色產品有序地引入大陸廣大的市場,讓臺灣農民切實得到實惠,真正做到讓惠及臺灣農民的政策“向下沉、向南移”。
鄭建閩還提出,好大喜功的粗放采購,是最大忌諱。“以采購臺灣香蕉為例,如果采購數量太大,運輸、儲存、消化這些香蕉,可能會遇到困難。另外,還要考慮這對大陸的香蕉市場、蕉農會不會形成沖擊,是不是能達到兩岸雙贏的目的。”
購買價格昂貴的珊瑚,把陳年的金門高粱酒買斷貨……近年來,大量大陸旅客赴臺旅游,給臺灣經濟帶去不少好處,但是,奢侈采購和不文明行為也給臺灣民眾留下了不好印象。鄭建閩說,大陸赴臺旅游民眾的個人采購也需要正確引導,要加大宣傳,讓珍惜物力民力、保護自然生態的消費理念深入人心。(本報記者 嚴順龍)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