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農產品入臺難
大陸多年來本著為臺灣同胞辦實事、辦好事的原則,制訂了一系列惠臺政策。尤其在兩岸農業交流方面,大陸從2005年起就開始單向給予臺灣多項農產品優惠待遇,使得近年來臺灣農產品銷往大陸的數量快速增加,尤其2011年ECFA早收清單實施后,享受“登陸”優惠關稅的臺灣農漁產品金額,較上年大幅增長。
有專家認為,兩岸經濟規模懸殊、同類產品價差大,開放大陸農產品入臺,可能會對部分臺灣農產品造成影響,但對于臺灣少產或不產的農產品,臺當局則應網開一面。有大陸官員就曾希望臺灣,凡是向其他國家和地區開放的農產品,也應一視同仁向大陸開放,以體現平等原則。
事實上,在被臺灣限制進口的大陸農產品中,有不少是臺灣欠缺或不產的,如蘋果、小麥、玉米、黃豆等。臺灣每年約進口13萬噸蘋果、100萬噸小麥以及400余萬噸飼料和食用玉米等,卻唯獨拒絕大陸的同類農產品于門外。
國臺辦發言人楊毅近日否認了要求臺灣開放830項大陸農副產品的消息。他說,大陸目前并沒有這方面的考慮。我們多次講過,在兩岸經濟合作進程中,我們將本著兩岸一家人的理念,充分體諒和照顧臺灣民眾,尤其是臺灣中南部農民朋友的實際利益。(常工)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