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厚的家學,扎實的功底,超凡的藝術創造力,對藝術的執著追求 ,以及數十年創作與兩岸文化藝術交流的沉淀,都如同在地殼中奔騰不息的巖漿,碰到釉下五彩,噴薄而出,光芒萬丈。
毋庸諱言,現在大多數的交流都會停留在表面,譬如現場作作畫, 辦辦展,進行學術研討等,而關蘭是不一樣的。她深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索性在醴陵賃屋而居,真真切切地一頭扎了進來,鍥而不舍地鉆研。她經常長時間地待在制陶工作間,觀摩學習,并與醴陵的陳揚龍、孫新水等國家級大師交流,從中受益頗多。而她的技法與創新 ,也給傳統的釉下五彩以新的啟迪,帶來了一些探索和改變。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兩岸文化深度交流。
放下浮夸 深度交流
著名陶瓷專家、大陸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委員田申如是評價: “關蘭給醴陵藝術瓷開創了一種新貌,在她身上體現出臺灣藝術家的 嚴謹工作態度和卓越的藝術創造力,無愧海峽兩岸文化藝術交流的典范。”
隨著創作的深入,這種交流在進一步的發芽、開花。10月,“關保民百歲詩畫展暨關蘭釉下五彩瓷繪展”在香港舉辦, 盛況空前。香港藝術界尤其對關蘭的釉下五彩瓷藝術高度關注,好評如潮。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