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上世紀末,分別與“紅粥會”與“蟠桃會”的兩位創辦人有過忘年的交往,對這兩大沙龍印象美好。清華的漢學研究傳統源遠流長,從“四大導師”時代開始,人才輩出,如翻譯家梁實秋、佛學研究家湯用彤、語言學家王力、作家錢鐘書、詩人聞一多等,一長串名單,難以枚舉,都在國際漢學界產生影響。繼承百年清華漢學的傳統,促成文史研究的國際化,是兩岸清華人念茲在茲的愿景。5年前,筆者到臺灣清華任教,研究室窗外林木蔥蘢,午后常常喝一杯阿里山的金萱茶,展卷讀書,塵慮頓消。因為我有在西方漢學界10年專任的經歷,到臺灣清華后受命主持種種漢學方面的大型研究計劃,邀請漢學界的重要人士到臺交流,因此便有了“金萱會”的誕生。
“紅粥會”的主場是趙如蘭哈佛家中的客廳,“蟠桃會”的主場是京都“樂友會館”,“金萱會”的主場則是臺北福華文教會館14樓貴賓廳。今年“金萱會”的國際演講人來自歐、美、亞、澳四大洲,包括美國伯克萊加州大學教授戴梅可(Michael Nylan)、德國慕尼黑大學教授(該校前副校長)葉翰(Hans van Ess)、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教授兼副分院長倪克魯(Lukas Nickel)、日本京都大學教授道坂昭廣、澳洲國立大學講座教授閔福德(John Minford)等,涉及中國古典文學的西譯、史記與漢書和唐代的詩與文、漢代的手抄本文化等文史領域中的一系列國際前沿研究。
筆者認為,世界進入21世紀,全球范圍內廣義的漢學研究正在向中文世界移動,照目前的速度,在15年左右,漢學研究的重心會從歐美返回到東亞,實現“漢學回家”。我相信,新世紀的國際漢學界一定會出現多個新的“紅粥會”、“蟠桃會”和其他有特色的學術沙龍。在沙龍里以文會友,從容研究21世紀“新漢學”,共同迎接漢學回家,這便是臺北“金萱會”的意義。(陳玨 臺灣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暨歷史研究所教授)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