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計劃經濟時代,能進入商品琳瑯滿目的友誼商店用外匯券購物,是很有面子的事。因此,臺胞證身價不凡,很多“黃�!眲t忙于倒賣外匯券,有些臺灣導游憑此累積了在大陸投資的“第一桶金”。
光鮮背后也有代價。1992年,沈恒德到北京創業時,只能住長城飯店、友誼賓館等幾家指定的涉外賓館,機票也要比大陸同胞貴一倍�!叭ケ焙9珗@劃船還要憑證買門票,價格是大陸民眾的1.5倍�!�
像沈恒德一樣,許多臺胞從探親、旅游中看到大陸市場的龐大商機,加上臺資企業可享受“兩免三減半”的稅收優惠,因此大陸逐漸成為臺商投資的熱土。那時,從臺灣飛往香港的班機幾乎班班客滿,不少乘客都是轉機到大陸“淘金”的臺商。
1992年5月1日,臺胞證華麗轉身,薄薄一張紙的“臺灣同胞旅行證明”走入歷史,取而代之的是《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證件分為一次性入出境有效和5年有效兩種。
6年后,有利于提高防偽性能和使用效率的新版啟用,并一直沿用至今。而且,在2008年12月兩岸“三通”前的3個月,臺胞證開始“一人一號、終身不變”。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