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翰表示,“如果大家都以滿足老師的要求為最終目標,那樣的競爭力是有限的。我覺得自己在臺灣念了3年大學,真的比較少有像這樣,大家拼命在做‘功課以外的學習’的感覺!
“程序設計訓練”這門課程,每次3堂課中的前兩堂由教授講授, 最后一堂由同學們報告。同學們輪流上臺,告訴大家自己在做作業時 ,遇到什么問題而如何解決;或是在過程中有什么內容想分享給大家 。在這一個鐘頭里,教授會坐在臺下,將發言權留給學生,讓同學們交互詰問、互相切磋,課堂彷若成為一個小型的論壇。
在這個彼此交流相長的時段,李京翰才驚覺同學們在課堂外都多做了非常充分的學習。他說,“程序這門學科,我認為有點像語文,你 可能會說英文、懂所有文法,但你不一定能寫出一首好的英文詩。在 這一個小時,就像成果分享會一般,我很喜歡這樣的氣氛!
環境受限 生活有規律
李京翰表示,自發性的學習可以學到更多東西,但是所花的時間是 倍數增加的,學習也會占去更多的時間。
李京翰觀察到,北京清華大學因為餐廳營業時間以及澡堂熱水的供 應時間都是固定的,若是錯過時間便得自己想辦法,而這也使得大陸大學生的生活較臺灣規律許多,相對之下學習成果也會比較好。
他表示,“我覺得他們的生活環境限制較多,但是在不知不覺中, 反而塑造他們生活的規律性,對于學習有正向的幫助!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