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個別人口中“內向”的男人,其實并不“安分”。
在海峽兩岸的歷史中,1996年可稱得上特殊。這一年,臺海危機。當時的臺灣當局領導人李登輝提出“高科技、五千萬美金以上、基礎建設三種投資應對大陸‘戒急用忍’”。
如此背景之下,個體戶蔡景堯,僅僅因為“朋友介紹說這邊有發展的余地”,就在1996年,“興沖沖”地孤身從高雄飛到香港,再從香港轉機到北京。他稱自己來之前心里未有任何規劃,“過來看一下,呵呵。”
“大!”是他下飛機第一眼看到的北京。他在朝陽公園附近暫歇下腳來,第二眼見識了北京人的“熱情”。
“想象中,可能比較保守。可是我去過的地方,不像我想象的那樣。”他踱步去朝陽公園時,人群會和他親切地打招呼,并回答他的疑問,“可是在南城和西邊,問的時候,人家會不理我。因為可能是我的腔調。”然而,近16年的京城生活并沒有改變這個臺灣男人的腔調,咬字淺淺的,發音位置很靠前。
蔡景堯估計不準確的,除了大陸的面積和“性情”,還有消費市場。1996年,他開始在大陸做第一筆生意:經銷橄欖油。那時的橄欖油不是家家都買得起的大眾消費品。“特別亂。沒地方銷啊!價格,又沒人要。介紹,怎么介紹都沒人要。”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