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遺憾,面對黨內這一股“大陸熱”,蘇貞昌8月16日正式出面降溫,表示正著手研擬黨公職人員前往大陸的“行為準則”。與此同時,蘇貞昌在島內也調整了步伐,系列舉措均被視為意在降溫“大陸熱”:黨籍“立委”吳秉睿提議把大陸學生納入臺灣健保(醫保),蘇貞昌8月13日出手喊卡,稱“不宜個人躁進”;他主導、原定于八九月間成立的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延后,蘇貞昌15日也明確指出,此事不急。
站在民進黨的一貫立場上,蘇貞昌的態度似乎也沒有太多意外。不過,若對于期待進入蘇貞昌時代的民進黨能夠務實、理性調整兩岸政策的兩岸民眾來講,不免有些失落。
一方面,自島內“五都選舉”后,“大陸熱”成了民進黨的“顯學”。“大選”敗選后,民進黨內要求檢討兩岸政策的聲音不斷,輿論、民調、現實,凡此種種,都給了民進黨一個強烈的信號——“想參選2016,必須面對大陸了”。因此,作為黨主席的蘇貞昌不得不在兩岸政策上有所建樹。另一方面,蘇貞昌在黨內素有理性、柔軟的形象。他曾在“行政院長”任內開放晶圓和低階封測登陸,且在陳水扁批判剛起步的國共論壇是“包藏禍心的遮羞布”時強調,只要對臺灣有利,不必因人廢言。在接掌黨主席后,蘇貞昌第一時間表示,要恢復設立中國事務部、不排除登陸訪問,給了民眾聯想和期待。
然而,降溫“大陸熱”的舉措和現實,再次讓民眾的期待落空。蕭美琴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民進黨現在開始面對、了解大陸,并不等于去“擁抱”。
轉型,何去何從
沒有“擁抱”心態,民進黨的轉型是躊躇且試探著。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