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齊、魯的短長?”記者向頗有仙風道骨之風的臺北大學榮譽教授辛晚教提出問題。到了齊國故都淄博后,辛先生才開始回答。他慢條斯理地講起了晏嬰使楚的故事,結論是:“這個人很聰明,很能干。”然后又講了阻孔事齊的故事,結論是:“這個人很權謀。”最后又講了陳蔡斷糧的故事,結論是:“孔子不懼不疑。”雖然齊國的醫學、冶鑄、制陶等技術位于列國之首,但自負自保,秦攻魏,滅燕、趙,齊國均不救,秦滅五國后滅齊,齊國800年的基業完結。辛先生不下結論,但他的態度和對魯國“禮樂文化”的推崇傳遞了出來,他說:“禮樂文化是華夏文化的特征,儒家是人本主義,不是聰明主義。”
程奇立教授的結論是,齊魯文化的合流才使這一地域文化處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干地位,一直緊密契合社會政治和社會生活的需要,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和意識。
論今
走過孔廟、孟府、岱廟,也走過山東博物館、齊國歷史博物館、臺兒莊大戰紀念館,臺中市文化局局長葉樹姍說:“我們一路在驚嘆‘哇,好大!哇,好雄偉’!但除了大和雄偉之外,博物館還要給人感動,讓人進到特定的氛圍里,看到文物,也看到文化。”
文物吸引旅游的人潮,但往往人潮來了,文化不見了。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局長林明美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做過博物館館長,也做過觀光工作,做觀光的時候做著做著,忽然發現文化不見了,這是很大的問題。不是建了館、擺了文物就是博物館,要活化文化,活化資源,讓現代的人、外行的人看得進去、看得懂,這需要功夫和用心。”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