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工房自1987年創立開始,在三年半的時間里,為了研發鑄造技法,光是負債就高達7500萬元新臺幣,“在那個年代,這是非常大的金額,”張毅說。
可就算如此,夫婦兩人也從未輕言放棄。張毅清楚記得第一次遇見古琉璃的情景:破紙箱,舊報紙包裹,淤泥糊爛……“草創時期財務艱困的狀態下,眼看中國古琉璃藏品如同無家可歸的孤魂,勒緊褲帶也要收藏下來。”
與生俱來的使命感貫穿于楊惠姍與張毅整個創作生涯。1999年開始,楊惠姍以驚人的毅力,先后雕塑了1.6米、4.5米、將近5米高的千手千眼觀音塑像,這個脫胎于敦煌莫高窟元代壁畫的作品如今已獲甘肅敦煌研究院以及臺灣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典藏,楊惠姍說:“如果敦煌壁畫消失,我要用我的雕塑把它留下來。”
一朵中國琉璃花、焰火禪心、無相無無相、更見菩提、今生大愿是楊惠姍為了是次展出的5個最新創作系列。從創作技法與核心概念上,直指現代中國琉璃藝術的“未來”。其中,“無相無無相”采用了融合“脫蠟鑄造”與“熱澆鑄”兩種技法的“復鑄法”,讓原來寫實的佛像,突然有了一種抽象的“相”。而“更見菩提”則源自于楊惠姍的個人經歷,冰冷雜亂的不銹鋼網“包裹”著透明澄澈的琉璃,形成一種對話之態,就連英國著名策展人安德魯·布華頓也贊嘆:“讓玻璃藝術詮釋出一種東方生命形而上學的哲思。”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