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兒莊,一座因臺兒莊大捷而舉世聞名的抗日名城,一座毀于戰火的古城,難道可以復活嗎?它又是怎樣復活的呢?
1938年3月下旬,日軍兩個精銳師團3萬多人分擊合進臺兒莊,中國軍隊在此迎戰日軍。李宗仁將軍回憶錄中寫道,之所以選擇在臺兒莊與日軍決戰,就是因為當時這里有6000多棟堅固高大的房子,可以作為很好的掩體。持續近半個月的戰斗,由守城戰發展為巷戰,中國軍隊以犧牲3萬人的代價,殲滅日軍萬余人,贏得臺兒莊大捷。
美國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正是臺兒莊戰役的目擊者。在當年5月出版的美國《生活》雜志上,他感慨地說:“歷史上作為轉折點的小城的名字有很多,滑鐵盧、葛底斯堡、凡爾登……今天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名字——臺兒莊”。臺兒莊古城在這場激戰中淪為一片廢墟,戰后的臺兒莊,房無完房,墻無完墻,尸橫遍野,清澈的大運河水為之染紅。陸續回到故土的鄉人,在廢墟之上重新搭建房屋,形成了連片的棚戶區。
2006年初,臺兒莊區以低廉的土地價格,說動上海一家企業,投資6億元改造棚戶區。但棗莊市市長陳偉11月7日考察后說:“臺兒莊作為二戰中中華民族揚威不屈之地,有沒有更大的文章可做?在對歷史還沒有完全了解之前,不要急著搞舊城改造,否則歷史就永遠失去!”
正是這腳急剎車,為臺兒莊開啟了一段嶄新的歷史。棗莊市請來不少專家進行論證和規劃,最終達成共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規定,因人類不可抗拒因素,包括自然災害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毀壞的建筑,重建后可以申報世界遺產。臺兒莊毀于二戰炮火,是中華民族揚威不屈的象征,也是古運河文化的縮影、符號和標志,既有政治價值,也有文化價值。波蘭首都華沙就是有力佐證。華沙將二戰被毀的900多座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筑全部按照原貌重建或修復。1980年,華沙古城作為特例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