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旅游交流合作建立了制度化協商的機制。2010年5月,臺灣海峽兩岸觀光旅游協會(臺旅會)北京辦事處和海峽兩岸旅游交流協會(海旅會)臺北辦事處先后成立,成為兩岸旅游事務協商的“小兩會”,也標志著兩岸旅游交流合作進入“常態化、機制化發展新階段”。目前,海旅會和臺旅會已成為兩岸雙向旅游交流快捷、有效的溝通平臺,每年至少會面兩次,討論兩岸旅游交流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也提供兩岸旅游宣傳、咨詢、協調聯絡、處理旅游糾紛等服務,為兩岸旅游交流合作有序良性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大陸居民赴臺“個人游”試點工作的啟動使兩岸旅游交流合作進入了全新的階段。過去兩岸旅游都是“團進團出”,但“團體活動,整團往返”的方式既不利于旅游品質的提升,對推動兩岸民眾相互了解和交流的幫助也十分有限。2011年6月,北京、上海、廈門成為首批“個人游”試點城市,7月又啟動了福建省居民赴金門、馬祖、澎湖等地“個人游”,標志著兩岸全面、雙向、正常化的民間交流拉開了序幕。半年來大陸居民參與“個人游”的熱情日益高漲,12月已出現單日申請數610人,超過目前每日500人的上限。近期,“小兩會”有望就增設“個人游”試點城市達成協議,進一步擴大兩岸旅游合作的成果。
兩岸旅游交流合作的深化使兩岸民眾加深了解、增強感情,為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自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游以來,大陸赴臺人數由每年20多萬迅速增加到近200萬,帶動了島內飯店、餐飲、交通等旅游相關行業的發展,增加了島內就業,改善了民生,促進了臺灣經濟增長,得到島內民眾的普遍歡迎。臺灣當局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近日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七成臺灣民眾都對兩岸直航和推動大陸居民赴臺旅游表示支持。更重要的是,過去大陸民眾對臺灣的了解一片空白,而臺灣也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民眾未到過大陸,兩岸民眾相互了解處于間接的、信息不對稱的狀態,容易產生誤解。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游后,兩岸基層民眾獲得交流與互動的機會,從而增進了解、消除誤解,縮短雙方的心理距離,并有助于兩岸同胞的感情融合,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