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過上幾個小時,“這里是臺北”的感覺才會開始清晰起來。扶梯上和十字路口的人流秩序井然,地鐵里再擁擠,老幼專座也總是空出來沒人坐,人們說話輕聲細語,街頭雖然老舊破敗,但垃圾卻很少見。還是像西安,只是似乎變好了一點點。
也許是因為從北美直飛臺灣的緣故,凡此種種,都并不讓我覺得突兀,只覺得一切似乎理當如此。這并不是可以用“公德”或者別的什么詞匯一言以蔽之的特質。與其說它是關于每個人的個人品行,毋寧說它是關于一個社會的整體血肉氣韻。我忍不住想,也許中華民族的現代化和城市化之路就應當是這個樣子。中國人的聚落永遠不會異變成巴黎或者芝加哥的模樣,而臺北便是傳統的儒家市井在工業時代結出的一顆自然而然成熟的果實。它當然一點也不完美,但是足以讓人覺得妥貼體面。我甚至想到,也許以這樣的心態再去北京看看,會覺得也很不錯?
這幻想當然很容易就被理智打破。在臺北一家hostel里和一個澳大利亞人聊天,他剛剛挈婦將雛在亞洲玩了一大圈。我問他對北京的感受,他想了想說,他之前剛去過東京,一切都很好,很舒適,很愜意,很有安全感。
我知道他說的是對的,我甚至不太能想象他這一大家子人怎么能搞定北京之旅,但是他在東京當然可以悠游自如,在臺北也不難。并且很顯然,這和當地人民的英語能力幾乎毫無關系。我自己也曾經一個人在若干歐洲城市里背著包拿著地圖摸索過,我知道對一個旅行者來說,最能帶來或者剝奪安全感的因素并不是語言,而是別的。
這當然多少令人傷感,因為臺北和北京離開得究竟是太遠太遠了。(木遙)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