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此來看,擠入主流院線與大片打對臺,對臺灣本土電影來說,似乎并不劃算。導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對《雞排英雄》有興趣的觀眾,不少人已在網上看過,當年的《海角七號》亦然。
此外,兩岸上映的時間差,多少也會影響到臺灣電影在大陸的票房。而在院線之外,臺灣電影目前也很少開拓更多渠道,例如與在線影視網站進行版權合作,或是通過高校影展方式來打開局面。
大眾都愛才能“好賣”
以大陸電影觀眾的口味來考察,除了視聽效果外,討喜的題材至關重要。海貓是大陸的一名專業編導,近年臺灣口碑好的本土影片,她看過不少。據她分析,臺灣影片對文化元素的交待比較多,尺度比較大,題材也寬廣,“如果放在大陸,其實大家會很感興趣”。但是問題在于,受到題材限制,這樣的臺灣影片很難在大陸大規模公映。另一位臺灣電影愛好者米桃“閱片無數”,在她看來,臺灣電影寄殘酷現實于詼諧,往往能給人反思的空間,但問題同樣在于題材過于小眾。
從李安到葉天倫,人文關懷幾乎是臺灣電影的核心價值。而臺灣導演體現人文關懷的方式,往往都離不開對邊緣人群生存狀態的描摹。將其置于大陸電影市場的商業化大潮中,很容易遭遇“票房慘敗”。導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雞排英雄》最大的成功之處在于,這是一部老少咸宜的電影。“它沒有過于深刻的主題,就是小人物人生百態。”一位觀眾認為,兒童看美食,情侶看愛情,中年人看悲歡離合,“這是兩岸民眾情感的最大連接點”。(《海峽導報》 記者 燕子 林靜嫻)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