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勢:宣傳不夠“給力”
《雞排英雄》的“盛名”借由網絡的力量,傳播到了大陸。“我是從豆瓣(貓撲/天涯/微博)聽說這部片子,所以來看”,導報記者在電影院聽到了這樣的聲音。然而電影“登陸”前的正式宣傳卻很弱,只在臨近上映時的10日和11日,分別在福州、北京有兩場宣傳活動。
微博這一平臺也沒能很好運用。截至目前,“雞排英雄官方微博”“粉絲”數只有219人,而導演葉天倫的 “粉絲”數僅329人。“好像沒有聽說過啊,有來宣傳么?”調查中不少大陸網友這樣表示。《雞排英雄》在臺灣投入預算的1/4在宣傳上,卻幾乎放棄大陸宣傳,很是可惜。
延伸 臺灣電影大陸觀眾咋相見歡?
從《海角七號》到《艋艵》再到《雞排英雄》,臺灣本土電影近年異軍突起,叫好又叫座。不過當進軍大陸時,遇到的直接問題就是:打動臺灣人就能打動大陸人嗎?大陸觀眾對臺灣電影究竟是什么認知,小制作的臺灣電影如何在大片夾縫中生存?票房數字之外,《雞排英雄》或許能為臺灣電影“登陸”提供其他的經驗。
電影院不是唯一“戰場”
廈門媒體人小薛告訴導報記者,自己不太愿意花錢去電影院看《雞排英雄》。“不是怕花錢,而是覺得臺灣電影更適合一個人在家看。”業余編劇艾瑩認為,大部分愿意買票是為了氣氛。“臺灣本土片子,除非像《不能說的秘密》這類愛情電影,可以讓小情侶進去抒情一下。”另外,“宅男”黃先生則表示,去電影院通常是為了視聽效果,小制作可以在網絡上看。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