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劉大年也指出,未來兩岸若要透過ECFA帶動產業升級轉型,產業合作應該是兩岸談判的重點。清晰定位產業合作,才能深化貨品和服務業貿易開放效益,進一步創造雙贏格局。
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副所長殷存毅教授指出,對于兩岸通過產業合作實現技術趕超的戰略目標而言,企業聯盟不是充分的條件,還需要運用更高層次的產業合作形式來實現兩岸的趕超戰略,產業聯盟不失為深化兩岸合作的一種路徑選擇。
殷存毅具體提出5個層面的政策建議,首先,制度環境的改善和建設,包括穩定兩岸關系,使企業界對兩岸關系有穩定的預期;其次,須合作構建相應的補貼機制,可借鑒歐盟各國對于“空中客車”的補貼機制,各自對自身核心企業的研發補貼,也可由兩岸共同出資成立產業聯盟基金對符合條件的聯合項目進行補貼;第三,要幫助聯盟特別是新興產業聯盟拓展市場,具體包括政府采購、標準設立、出口退稅、對消費者或企業購買相關產品的補貼等;第四,應共同協商制定兩岸產業聯盟管理和監管的若干行政性措施及管理機構;第五,進一步推動和完善兩岸產業“搭橋”規劃,加強兩岸之間、政企之間的溝通,將有利于兩岸產業聯盟各種具體目標的確立。(劉舒凌 胡雨晴)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