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始于美國退回庚子賠款,建校的背后是中華民族一部屈辱的歷史。國民黨敗退臺灣后,旅臺的清華校友為“復校”積極奔走,這樣,從北京到新竹,清華大學一分為二。兩岸清華,不僅同名,而且同源。因為有臺灣問題,才有了兩個清華。
當我們看兩岸關系的時候,常常把目光投射到普普通通的民眾身上。曾記得,已故臺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的女兒辜懷群這樣對我說:那個年代,老兵最愛看《四郎探母》,真是從頭哭到尾,幾十歲的老先生啊,哭得像孩子!那個年代,是兩岸隔絕分離的年代;那個年代有太多父母子女天各一方、相見無期的無奈;那個年代,還有太多夢回故里,淚濕衣襟的傷感。政治的紛擾和對立卻由個體命運來承擔,兩岸間才留下了太多的遺憾和不忍。
其實,當我們把目光移向清華,同樣如此。政治的因素,兩岸清華也在那樣的年代里分離,然后是漫長的不相往來。直到1996年,兩岸清華互訪,交流才慢慢開啟。海峽水暖,隨著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進程的推進,兩岸清華的交流與互動也日益頻繁。一所學府的命運,其實跟每一個個體命運一樣,都不可避免地被深深烙上了時代的印記。
清華是一個縮影,是兩岸高校從分離到交流交往的一個縮影。血脈的相連,割也割不斷,對故土和親人的思戀,是人性的呼喚,所以,臺當局最終難阻民意,開放老兵探親;文脈相連,文化同源,所以,即便是經歷了當年國民黨的“妖魔化”、民進黨的“去中國化”,兩岸文教交流的步伐還是會邁開,且越邁越大。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