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10月,梁啟超從日本回國后,糾合一些原來的君主立憲派分子成立的民主黨,依附于竊取了辛亥革命成果的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成為其內閣的司法部總長。1913年初,梁啟超寫信邀請林獻堂赴北京一游,一來感激林獻堂在經濟上給予他的贊助,二來也想為林獻堂引薦一些政府高官。
林獻堂于1913年3月19日應梁啟超之邀赴北京游歷。臨去之前,他給梁任公的信函中寫道:“近閱各報,風聲鶴唳,大有南北分離之勢……只恐謠傳不息,枝葉一披,危及根本耳。先生素主中央集權之說,在當道果能執定此策,乘此時機以謀鞏固……獻堂蟄居海外,郁郁多年,以未能時領清誨為憾,茲決計屏除一切,買棹西行,拜謁之期當在不遠爾。”1913年初,袁世凱得到帝國主義列強支持,對國民黨人痛下殺手,刺殺宋教仁。國民黨被迫應戰,孫中山、黃興號召南方各省發動反袁“二次革命”,形成南北對立之勢。熱盼祖國統一強大、收復臺灣的林獻堂,眼看推翻清王朝后,民國又分裂成南北兩大勢力,心急如焚,這是他前往北京一探究竟的初衷。
臨行前的3月19日,櫟社全體同仁聚會于詩社創辦人林癡仙(林俊堂)的無悶草堂,為林獻堂和堂侄林資瑞(旭東)餞行。林癡仙賦詞一首相贈《湘春夜月(用黃雪舟韻,送獻堂西游中國,時南北方倡分立)》:“望江南,憑欄飛去騷魂。苦恨蜑語蠻煙,樓外晝常昏。逕買片帆西渡,任故園花柳,惜別殘春;羨結交四海,元龍未老,豪氣猶存。前程細數,黃梅節近,人在吳門。伍相荒祠,聽不得,玉簫嗚咽,吹起風云。人情叵測,看豆萁,煎到同根。池水皺,算干卿底事?傷時熱淚,空濕襟痕。”(《梁啟超與林獻堂往來書札》154頁)詞中充滿了櫟社同仁對祖國大陸南北分離的憂心。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