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臺灣的聲音:我在福建仙游和平潭島、溫州蒼南縣、四川成都都有投資。隨著大陸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進一步完善,內陸省份的運輸成本逐步降低,加上土地與勞動力成本比沿海便宜,吸引大量臺商投資是意料之中。內陸省份也可以吸引資金,仿照沿海模式發展經濟。(蔡武璋)
問題三:“十二五”加ECFA成為雙引擎發動機,會帶動兩岸經濟合作開辟出哪些新的合作領域,創造出哪些新的合作模式?
來自兩會的聲音:大陸企業走向世界,需要全球化的競爭力,但對科技創新的認識是一個過程。臺灣在產業整合能力、對知識產權的管理、國際競爭的風險意識等方面,比我們更具有前瞻性。比如新大陸集團到臺灣去投資,他們給我們提出了很好的知識產權布局問題,去年我們一下設立418項專利。另一方面我們的科技創新能力也給他們帶來了產業機會。(全國人大代表、福建新大陸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總裁王晶)
來自臺灣的聲音:更多大陸企業赴臺投資將成為趨勢。臺灣的晶圓代工、半導體、光電、LED等高科技產業,對大陸資本的政策面都逐漸開放,但是這一開放程度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現在陸資赴臺金額有限,件數也不多。以后的兩岸經濟合作將不再局限于某一產業,而是由點向面擴展,越來越多的產業會參與其中,形成優勢互補。兩岸企業間的策略聯盟、互相參股已經不少,未來走到企業并購階段也只是時間問題。(鄧學人)
問題四:類似的合作如何讓臺灣中小企業以及中南部、中下階層的民眾享受到實惠?
來自兩會的聲音:“十二五”為廣大臺灣的中小企業提供了巨大空間和合作機會,ECFA又為兩岸經濟合作減少了很多障礙,增加了法律面、制度面的保障。大陸勢必會特別重視臺商在大陸的合法權益問題,尤其是中小企業臺商轉型升級問題,給他們提供充分的支持。(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社科院臺灣研究所所長吳能遠)
來自臺灣的聲音:由于ECFA規定對多種臺灣商品實行關稅優惠甚至零關稅,不少臺灣商界朋友非常期待關稅分批調降的到來,一直在為此做準備。此外,兩岸在農業上互補之處很多,臺灣有技術優勢,大陸在勞動力和土地成本上有優勢,大陸多個省份都希望引進臺灣先進的農業技術。對兩岸來說,農業都是根本大計,“三農”問題值得兩岸高度重視,農業合作有助于提升兩岸農民生活水平,當然也會惠及臺灣南部中下層民眾。(蔡武璋)
[ 責任編輯:吳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