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而言之,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臺灣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不僅取得了突出的成績,而且逐步形成了特色,它是當代中國的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臺灣在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方面的貢獻,值得我們給予高度重視�?墒�,雖然近30年來兩岸中國古代文學學者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交往不斷地深入,大陸學者對臺灣當代的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情況并不熟悉。相對于臺灣學者對大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狀況的了解,我們在這方面的學術資料交流遠遠不夠。臺灣一些著名的學術刊物,如《大陸雜志》、《暢流》、《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等在大陸基本上見不到,更不用說臺灣各大專院校的專門刊物與研究集刊了。因而,雖然從研究成果的數量和研究隊伍的情況來看大陸都要遠遠超出臺灣,但是我們在與臺灣學者交流的時候卻時常顯得被動。因為我們不了解他們的學術動態,而他們卻很了解我們,我們不能及時有效地吸收他們所取得的優秀成果,學習他們的長處,有時甚至做一些臺灣學者已經做過的工作,這無疑是大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的一大憾事。
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是兩岸學者共同關心的學術事業,理應有更多更深的信息交流。此次到臺灣任教,最深切的感受是兩岸文化一體。同祖、同源、同根的中華文化不會因為一道海峽而割斷。踏上臺灣的土地,從語言交流到飲食風俗,撲面而來的一切都讓我們感覺是那么的親切,這是每一個去過臺灣的游客共同的感受。而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交流在實現中華民族統一復興大業中發揮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在逢甲大學,我為中文系本科學生講授“唐前詩歌史”,學生們對中國古代詩歌的熱愛溢于言表,它一下子就拉近了我與學生們之間的感情。在為碩士生和博士生開設相關學術專題和一起討論問題的時候,也正是這種共同的文化讓我們感到親密無間,與我在大陸給研究生授課時沒有什么區別。目前,兩岸高校正在擴大學生之間的交流,在逢甲大學,2010年下半年就有幾十名來自大陸山東大學、安徽大學等高校的學生在那里學習。在學生之間的交流中,同祖同源的中國古代文學,更是重要的情感溝通的媒介。記得2009年我參加在徐州師范大學舉行的海峽兩岸大學生古典詩詞吟唱會之時,最后一個節目是由臺灣輔仁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徐州師范大學和淮陰師范學院四所學校的學生集體吟唱《詩經·小雅·蓼莪》,臺上的學生們為生動的詩篇所感動,眼含熱淚的聲情并茂的吟唱,感染了臺下全部的觀眾,許多人都流下了深情的淚水。分手時兩岸大學生更是灑淚而別。此情此景至今歷歷在目,我想,這就是文學的力量,是中國古代文學所特有的魅力。當代臺灣的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與大陸的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一道,是在從學術上共同構建中華民族文化統一的大廈,我們期待著對臺灣的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有更多的交流、更多的溝通與理解。(趙敏俐 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古代文學博士生導師)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