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豐會北擴,但不會北移。”葉春榮說。
扎根東莞
“修內功”創新管理
既然選擇留下來,就得發展,就得升級,否則就會被淘汰。于是,我們就看到了岳豐這家臺資企業,有了一系列“修內功”動作:研發的、市場的、管理的……葉春榮說,留在這個地方,還是有很多潛力可以挖掘。
從2008年開始,岳豐瞄準了國內市場,按照葉春榮的構想,就地升級后的東莞基地,將全力打造研發和商貿中心。“2011年,我們的研發投入將增長五倍,升級的新產品要占到市場投放產品體系的2/3。”
事實上,在糾結釋然后,葉春榮認為自己帶著企業在東莞的轉型升級開始進入到另一個狀態:以前是適應環境,忙于設廠擴產;然后是不斷的產品升級,再掌控國外渠道,這些都是圍繞著加工貿易在進行。今后要邁開兩條腿走路,尤其是利用臺商集體打下的良好基礎走向國內市場、推行自有品牌,岳豐自身的管理創新已經迫在眉睫,金融危機的到來恰好加速了這一進程。
一直協助督辦此事岳豐總經理助理蔣小平告訴記者,比如原來企業內部有流程控制,但比較粗放。金融危機后東莞市政府提供資金請專業機構幫助企業“問診”,內部還有很多人有抵觸情緒,覺得根本沒有必要,但經過雙方對接診斷并開出整改方案后,效果很明顯。
“初步統計,在專業機構內部管理轉型的輔導下,有的流水線僅調整順序就使得效率提升了40%,整個岳豐降低材料損耗等約629萬元/年,縮短訂單制備時間、提高出貨準時率等使營收增長6560萬元/年。”蔣小平對管理創新的空間深感驚嘆。
在岳豐體系內,這兩年來火熱進行的管理流程梳理被稱作“修內功”,這是夯實基礎扎根東莞的重要舉措。蔣小平透露,在東莞岳豐20年里,核心員工隊伍出現了很明顯“不流動”,他自己來自西安,在岳豐已待了15年,這還不是最長紀錄,眼下800人中10年以上工齡的至少超過100人。“還有一位臺灣管理人員,如今一家四代都在東莞生活,大家都跟東莞融合在一起了,誰能離得開誰?”蔣小平反復地說。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