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長期兩頭在外的企業,岳豐產品幾乎全部外銷。但這些年來,海外市場一有風吹草動,企業就要跟著打噴嚏,國外的經銷商還趁機打壓價格,“三來一補”企業的盈利和風險把控能力都顯得非常脆弱。在產品升級布局日漸清晰的格局下,如何進行垂直整合,在渠道端提升話語權,成為葉春榮的一個“心結”。
就在岳豐董事會打起了掌控渠道念頭的時候,機會不期而至。原來在美國的一個主要的采購伙伴有意退出流通業,岳豐母公司聽聞后迅速切入,并在2006年底以1.5億美元買下了這家美國公司。
正是對這家公司的收購,再次考驗了岳豐的堅持。由制造向渠道的延伸,再加上并購帶來的中美企業文化的沖突,盡管岳豐上下對跨界整合有所準備,但讓彼此走到相容共生的境地,仍然耗費了整整兩年。而這兩年,適逢全球性的原材料價格暴漲,歐美經濟低迷,岳豐內憂外患,2007年、2008年,企業連續虧損。
嚴峻的局面似乎還在加劇。2009年,全球金融風暴兇猛來襲,從2008年第四季度到次年一季度,岳豐的海外訂單一度曾減少50%,員工總人數從最高峰的1000人降到600人,就連熟悉這家企業的行業人士都對其命運深表擔憂。但是,“戲劇性”的轉折開始發生:從2009年第二季度開始,其他很多外貿企業仍深陷出口泥沼之時,岳豐開始賺錢了。金融風暴對它就像一陣疾風驟雨,來得猛烈,去得迅速。
“我們并購的渠道在2009年發揮了難以估量的作用。”東莞岳豐總經理華軒緯向羊城晚報記者透露,作為根植美國市場的批發商,它面向全球采購。在行業最困難的時候,這個渠道向岳豐轉來了50%以上的訂單,不但迅速地填補了岳豐訂單萎縮造成的空缺,還讓庫存跌價損失降到了最低,岳豐在極短的時間里穿越風暴眼重回正軌。
在葉春榮看來,制造企業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后,通過不同形式對銷售渠道的掌握應該是轉型升級的重要一環。這讓企業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等客上門”的被動狀態,同時還可以最快地了解市場需求脈絡,指導制造企業的研發生產方向以最敏捷地應對市場。對于岳豐,這場并不專為應對金融風暴而進行的商業模式變革,可謂無心插柳。而它所經歷的那段磨合的痛苦,或是未來一批珠三角制造企業從“走出去”到“走上去”成長洗禮的縮影。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