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思維有差別
簡繁差異沒問題
“這學期,我們學校英語系辦的英語演講比賽,第一名就是大陸學生,臺灣學生很吃味(意為‘酸酸的’)。”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笑著說。目前,有來自15所高校的180名大陸學生在世新大學參加短訓班,這已經是他們招收的第三批大陸學生。“老師們都很喜歡大陸學生,他們學習用功,文字思辨能力強。”
賴鼎銘說:“以前有的臺灣學生對大陸不了解、有偏見,兩岸學生互動后,直接改變了臺灣學生對大陸的印象。”
大陸學生也有所收獲。林洲璐去年9月到臺灣世新大學,參加為期一學期的短訓班。雖然學費加住宿費一學期要9萬元新臺幣,但她感覺物有所值。她說,兩岸教學的思維方式不一樣,沖擊最大的是“讀書會”。“幾個同學對同一本書感興趣,就可以申請成立讀書會。大家一起討論,交流看法。”
至于簡繁體字差異,賴鼎銘認為不成其為問題。最初大陸學生到圖書館查資料,輸入法上有問題,新軟件一加載,馬上通用了。賈彬說,“我們寫作業用簡體字,老師從沒說過不行。”(本報記者 孫立極 王平)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