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對象一:張學良 被冰凍的英雄
地點:新竹縣五峰鄉清泉張學良故居
去清泉是件很辛苦的事——山路蜿蜒起伏,全車人有一半都暈車了。由于歷史原因,通往清泉的山路狹窄,最寬的地方也僅容兩輛中巴會車。向導告訴我們,被幽禁在深山中的張學良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了解外界信息的唯一渠道就是一臺收音機。當年進山要入山證,每一個重要位置都有檢查哨。張學良如果被允許見人,也是坐吉普出來,到竹東鎮再換車。
從竹東鎮沿著南清公路進入清泉,要經過380米長的桃山隧道。隧道原來只有3米多寬,僅能單向通車。現在我們過的隧道雖仍很窄,但為了發展旅游,已經是當地政府重新加寬加高過的了。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清泉,是個世外桃源式的地方,山清水秀,樹木繁盛并有溫泉流出。上坪溪兩岸由三座吊橋相連。當年,張學良曾在清泉一號吊橋旁拍照留念。
這里居住的原住民是泰雅族人,純樸友善。1946年11月3日下午13時左右,張學良與趙一荻抵達此地,住在一棟由日本人設計建造的木板房里,直到1959年離開。1963年,張學良住的木屋在臺風中被泥石流沖毀,現在大家看到的張學良故居,是新竹縣依據張學良的兩位侄女所提供的500多張照片,在參考相關數據的基礎上易地重建的。
不過,這樣的世外桃源,對于少帥來說,卻只意味著不自由。在漫無止境的等待跟與世隔絕的無奈中,初到清泉的張學良留下了《幽幽清泉夢》:“山居幽處境,舊雨引心寒。輾轉眠不得,枕上淚難干。”
“一個鐵漢柔情的東北少帥,一個影響中國近代史的愛國將軍,在清泉度過了13年幽禁生活。他是一個被蔣介石冰凍的英雄。”張學良故居的館長張傳枝這樣像我們介紹他認識的張學良。
張傳枝是原住民,他告訴我們,那個時候泰雅族還是以狩獵和采集為生。“我媽媽會采野菜賣給他,我爸爸打到山豬山羊也賣給他,因為知道他們很有錢。”張傳枝說,張學良住在對岸,每天下午4點要“放風”。4個憲兵會荷槍實彈“護駕”。“他過來,我們跟他寒暄也不行,他要到商店買東西也不行,很嚴格。后來他開始邀請隊長每天帶兩個憲兵到他房間打麻將。憲兵輸了就耍賴,讓張打手心;贏了就有錢補貼家用。”兩三個月后,“護駕”的士兵都被他“收買”了。再后來,張學良能每天上午跟原住民上山打獵,下午跟原住民烤肉。
“他從原住民那兒學到了樂天知命和與世無爭。我們這個地方救了他。”張傳枝說。確實,張學良94歲移民到夏威夷時曾說過,這輩子不會忘記清泉這個地方,“在這里我把身體弄硬了”。
在清泉,后來成為張學良夫人的趙一荻給了張學良無盡的溫暖。年輕漂亮的趙四小姐學會了種花、種菜、養雞,學會了縫紉,還跟兩個泰雅族女性結拜成姐妹。這份患難真情打動了張學良的原配夫人于鳳至,1963年,于鳳至與張學良解除婚約。同年,張趙正式結為夫妻。她給張學良與趙一荻的信,如今被珍藏在張學良故居中。那一節的展示被命名為“鳳至成全”。
二十幾年的幽禁生活到底給張學良留下了怎樣的印跡?后人只能用各自的想象填補失落的歷史空間。從資料上看,1956年張學良皈依基督教,從此不再治史,也不再寫文章。他在1958年8月6日的日記中,有如下記載:“今晨讀陽明先生詩有感,自己賦詩一首:賓士豪放四十秋,錯把方寸任漂流,自家本有乾坤在,何必沿門遍乞求。”
1959年,張學良搬到臺北居住。2000年6月22日趙一荻女士辭世。第二年10月14日,張學良將軍在美國夏威夷逝世,享年101歲。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