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索二:一份老名冊
2009年,為了尋找自己在戒嚴時期失蹤的父親,上海的潘蓁在臺灣辛亥革命第二殯儀館提供的一份名冊中,看到了“朱諶文”這個名字,由于字形相似,曾經看過朱諶之傳記的潘蓁通過朋友聯系上了朱家人。
因為不敢確認死者是否就是朱諶之,朱家輾轉委托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的教授朱浤源尋訪遺骨下落。
熱心的朱教授三次冒雨前往幾個有可能的公墓,根據編號,最終在11號墓區找到了“朱諶之”的骨灰壇子。證實名冊上的登記是連筆錯誤。
怎么把骨灰運回來,卻成了擺在親屬們面前的難題。由于朱曉楓年事已高,無力奔走,便委托女婿李揚全權辦理。
“如果通過海基會和海協會的程序,估計兩年都辦不下來。”李揚在稅務總局工作,通過朋友的關系,他采用了民間移靈的做法:大陸人在臺灣去世,可以通過兩岸的殯葬協會來辦理遺骨的送回。
“而讓我們感動的是,臺灣中國生命公司的劉添財自告奮勇要送朱諶之回家。”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