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旅行的種類有很多,可以是機構組織的,也可以是個人行為。張瓊齡介紹說,一些臺灣的年輕人想參加挑戰性高的活動,會直接跟國際知名的NGO組織聯系,例如她最早從事的公益旅行,就是到印度的“垂死之家”去幫助那些瀕臨死亡的老人,陪伴他們度過人生的最后階段。不過一般的年輕人都會從參加本地的活動開始,臺灣有一個網站叫“背包客棧”,很多人會把自己的公益旅行計劃PO上去,如果有興趣參加就可以跟進。
可在廈門設立信息據點
說到大陸游客赴臺自由行,張瓊齡顯得十分激動,“我其實非常擔心,因為目前的旅游氛圍,即使是開放了自由行,大家也很難看到臺灣最棒的東西。”去年,張瓊齡邀請大陸公益旅行機構 “多背一公斤”的成員去臺灣考察,其行程包括獨木舟水質檢測、在嘉義參與災后重建經驗分享等,“我要趕在自由行開放之前,讓大陸具有公益意識的人知道,可以用這種方式來游覽臺灣”。
在兩岸交流過程中,張瓊齡發現,大陸背包旅行十分盛行,并且人與人之間信任度很高,倘若大陸的這些驢友可以用公益旅行的方式暢游臺灣,那一定可以認識到不一樣的臺灣文化。讀書會上,有一位書友提到了,目前臺灣有沒有一張 “公益旅行地圖”可以讓大陸游客借鑒。張瓊齡說,目前沒有人做這樣的資料整理。
然而,并不是人人都適合公益旅行,褚士瑩先生認為起碼要具備三個條件,才能去嘗試這種活動,包括要有旅行的經歷、在社區做志愿者的經歷,而且你所付出的勞動要能體現價值。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