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據中期,臺灣同胞從事非武裝抗日,深信祖國不久將收復臺灣,于此刻到來前不可失去民族特性,故啟動一波波抗日的文化啟蒙運動,以延續民族傳承與對祖國認同。在那段遭日本殖民屠殺蹂躪的悲慘歲月,日本占領臺灣十三年后的1907年6月15日,臺士霧峰林家林幼春在其致梁啟超的信函稱私喜“祖國中興”。日本統治臺灣三十年后的1926年11月13日,在日警監視下,黃白成枝在臺北的演講時公然稱“我們的祖國是中國”。日本統治臺灣四十年后的1936年,林獻堂于其內地之行在上海時,也公開聲稱“林某歸還祖國”。
日本當局面對臺灣同胞“依然以舊有的民族觀念視支那為祖國”的堅貞民族氣節,最后于日據末期窮途末路之際,以極端暴力手段,在臺灣推動“皇民化運動”,不惜以廢漢字、禁戲劇、毀寺廟、建神社、講日語、改姓名(中文改成日文)等激烈手段,對臺灣人民進行一場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認同改造運動。日本當局亦不諱言地宣傳“所謂皇民化運動就是使本島人成為真正日本人的運動”;1945年日本戰敗,因為對祖國感情的依戀,光復后臺灣人民衷心熱烈歡迎臺灣回歸父祖之國中國的懷抱。臺灣作家吳濁流形容當時的情境“……五十年間的皇民運動,只僅一天就被吹走了”。換言之,貫穿日本殖民臺灣五十年間“思慕中國為民族祖國”的民族精神,就是臺灣人民對中國強烈的祖國認同。
古人有云“欲亡其國,先亡其史”,李登輝、陳水扁在臺掌權二十年,從物與心的兩個層面,極力欲抹滅這段臺灣先賢的光輝抗日史實,前者推行“去光復節”政策,取消“臺灣光復紀念日”為法定假日,并廢棄“臺灣光復紀念日”,將其竄改為“終戰紀念日”,后者則是竄改歷史教科書,其目的就是在意識形態上,切斷臺灣人民的兩岸歷史連結記憶,斷絕臺灣人民對祖國的認同;更令人痛心的,李、扁執政分離主義論者藉國際法混淆曲解,就臺灣光復一事炮制所謂“臺灣地位未定論”,誤導臺灣人民的國族認同。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