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老頭牽紅線
故宮聚了
2009年,雍正老頭牽線,兩岸故宮時隔一甲子的重聚,可謂是一年來兩岸文化教育交流最大的盛事。當兩岸故宮人一起裝箱啟運,感覺就像是趕赴一場遲來的約會,實現一次久別的重逢,償還一個久違的擁抱。而2009年讓人回味的還不僅僅是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展、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金馬獎……讓人眼花繚亂的關鍵詞一個接一個。
規模越來越大,頻率越來越密,層次越來越高,內容越來越豐富,這是兩岸文化交流的新趨勢——“故宮聚了”就是對這種趨勢最好的注解。長久以來,兩岸同胞對于文化交流就有著極大的熱情。兩岸關系轉暖,“三通”逐步實現,為兩岸文化交流熱情的釋放,提供了更加自由與廣闊的空間。
文化交流符合當前兩岸和平發展的主題,有著先天的有利條件。2009年的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首次以文化教育為主題——標志著兩岸交流合作下一步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也為這一趨勢創造了更多的有利條件。
2009年兩岸的文化交流承前啟后,開創新局,2010年我們可以期待的更多。比如兩岸故宮聯手展出“三希帖”,比如開放陸生赴臺,甚至還有兩岸媒體互設常駐機構的實現……
良性的交流一定是雙向的、互動的。我們期待著借兩岸和平發展的大好時機,兩岸文教界相互激蕩,碰撞出更燦爛的火花。(杜榕)
一紙文書飛兩岸
MOU簽了
“MOU簽了!” 2009年11月16日18時30分,兩岸金融界翹首期盼多年的備忘錄,以“專差傳遞”的方式完成簽署。次日,臺北股市應聲大漲,民眾笑逐顏開。這一切,可以說是意料之中的意外。
意料之中,是因為兩岸對于金融交流合作期盼了太久。2009年4月,兩岸兩會簽署《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至此兩岸金融交流合作已如箭在弦上,隨時待發。
而先MOU一步的,是銀聯卡的“破冰”之舉。2009年8月,銀聯卡成功登陸臺灣。看銀聯卡如何撬動臺灣經濟,不僅成為兩岸焦點,也成為環球財經界的熱門話題。僅僅4個月后,答案便揭曉:到12月13日,大陸民眾使用銀聯卡在臺消費已經達到16.6億新臺幣。可以說這是一張卡片引發的“血拼”(shopping音譯),也讓人們對MOU有了更多的期待。
而意外的是,一紙文書飛兩岸,MOU就這么悄然簽了。MOU簽署月余,兩岸金融合作步伐明顯加快。臺資金融機構希望盡快參與內地金融市場;大陸金融機構也頻繁到臺灣考察。如果說這些都是MOU必然的衍生產品的話,那么ECFA是不是會帶來更豐厚的禮物?
MOU簽了,ECFA還會遠嗎?2010年我們應該會得到確切的答案。(杜榕)
人間自是有情天
水災退了
“雨下得就像直接潑下水一樣……”一位高雄人這樣描述——2009年8月8日,“莫拉克”臺風讓南臺灣暴雨如注,3天時間,有的地方甚至下了3000毫米的雨量。一時間,南臺灣道路中斷、橋梁毀損、山體沖垮、鄉村失聯……
這場百年不遇的重災,令國際金融海嘯中的臺灣再次受到重創——有人形容,破船又遭打頭風。然而,災難中卻讓人看到了另一種力量——慈濟基金會的義工跋山涉水,在第一時間為受災民眾送去熱飯熱湯;收容受災民眾的寺廟,破例為災民們提供葷食……
災難也凸顯了愛心和親情。得知災情后,大陸各地紛紛組織捐款捐物。海協會送來了活動板房、毛毯、消毒機等災區急需物資,中國移動無償出借3臺衛星通訊車。去年曾經得到臺灣捐助的四川地震災區,更是積極行動起來。漢旺學校的學生自發走上街頭募捐;江油73歲的老人趙勤,留下遺囑要把自己3.3萬元人民幣的積蓄捐給最嚴重的災區,他的三位好友便將這筆錢捐給了臺灣……“災情把兩岸系在一起,讓人民的感情產生更多交集。”災后,臺灣宗教領袖星云大師接受訪問時表示。
這些動人的故事像點點星光照亮了困境中的2009。展望未來,我們不敢奢求天災再不降臨,但祈禱愛心與親情,永遠與我們相伴。(孫立極)
[ 責任編輯:陽艷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