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俄方對外宣傳的反導能力也值得討論。國內著名航空專家傅前哨就認為,雖然S-400具備較強反導能力,但本質上仍以對付作戰飛機為主要任務。其導彈彈頭和殺傷模式也主要是針對飛機目標設計的,從嚴格意義上講并不屬于反導系統。
而在俄軍內部,給S-400的評價也集中于“多用途”“全天候”等方面,而非主打“反導”的概念。這也讓外界感到,俄方在海外大力推銷S-400,對后者真實性能似有炒作之嫌。
當然,武器系統外銷,宣傳肯定是必要的。而且,大多數外銷武器在性能上,都會比自用版本縮水,這是國際慣例,買家也心知肚明。換句話說,要是自己能研發生產,還用買別人的嗎?由此再觀察S-400及其用戶(包括潛在客戶)就會發現,前者之所以受歡迎,說到底還是因為滿足了不少國家的剛性需求。
其實主打的是剛需
對于印度、越南、埃及、沙特等國而言,自身缺乏基本的遠程防空能力,本土國防工業也滿足不了需求,必須通過外購來填補防空系統的空白。而“一機通殺”的S-400系統,可以滿足其對各層次防空的需求。
而對于伊朗,引進S-400不僅可以讓其防空體系更加完善,還能在西方武器禁運的大環境下,接觸到世界上最先進的防空系統設計,提升自研能力,同時也可借機進一步拉近與俄羅斯的雙邊關系。
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與俄羅斯都曾是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無論地緣關系、國防體制還是軍事裝備,都與俄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引進S-400系統,不僅有利于本國武器升級、提高作戰能力,還可以深化與俄方的關系。同時,這些國家引進俄式裝備,和本國裝備體系較為契合,成本也相對可控。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