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現象層出不窮——
反政治正確、反移民、反全球化的極端言論大行其道
無論是旅館的餐廳還是大堂,電視上一直播放著有關大選的節目,還在延續副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的話題,但沒有幾個旅客真正駐足觀看。
“這場副總統辯論就是一次混亂的爭吵,而不是鼓舞人心的觀點交鋒。”《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喬治城大學教授E.J.迪翁一語道破這場辯論的實質。
自去年6月開場至今,本屆美國總統大選所展現出的“混亂”或者“怪現象”層出不窮:反政治正確、反移民、反全球化的極端言論大行其道;不少共和黨大佬公開聲明支持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克林頓;主流媒體幾乎一邊倒地力挺克林頓、攻擊特朗普,甚至連傳統上支持共和黨的《達拉斯晨報》《休斯敦紀事報》《亞利桑那共和報》《辛辛那提問詢報》等有影響力的地方性報紙,也一反常態地支持克林頓,但輿論的浪潮卻又沒能擋住特朗普的出線與崛起;兩黨總統候選人相互攻訐時不斷扯出俄羅斯,聲稱俄羅斯的情報部門直接介入美國大選……如此種種,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
當本報記者就本屆大選與以往有何不同請教萊斯大學貝克爾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跟蹤美國大選多年的馬克·瓊斯時,他坦言:“推選方法沒變,競選形式沒變,所不同的是花錢更多,媒體曝光率更高,候選人的主張更加極端。但即便是極端的主張,也有市場,也能得到選民的支持,這是最大的不同。”瓊斯說,還有一點不同,那就是兩位總統候選人都不太招人喜歡——“就像是兩劑毒藥,看你要選哪一劑。”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