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在里約奧運會之前,突如其來、前所未有、迷霧重重的俄羅斯興奮劑事件,將在奧運史冊上留下復雜的一筆。
原本只是對俄羅斯田徑隊禁賽與否的爭執,在奧運開賽前不到20天,隨著世界反興奮劑機構的一份“獨立個人報告”出爐,“禁止俄羅斯參加奧運會”這個看似異想天開的議題,居然變成了國際奧委會的議題。
這份短短57天就出爐的100頁左右的報告,稱俄羅斯體壇興奮劑問題是“政府行為”,其中“更換尿樣”等細節媲美好萊塢諜戰片。而俄方一直否認指控,俄總統普京稱,這些有針對性的行徑中包含了聲名狼藉的“雙重標準”、所謂的“集體責任”和“有罪推斷”,與體育精神、公平和正當權益的標準水火不容。
在各方壓力下,最終國際奧委會決定不對俄羅斯隊實施集體禁賽,而俄羅斯也表示不會抵制里約奧運會,并會同國際奧委會和世界反興奮劑機構密切合作,避免了“冷戰”后奧林匹克運動的又一次分裂。
但俄羅斯田徑隊、舉重隊和其他一些運動員的缺席,還是令本屆奧運會俄羅斯代表團實力大損。而俄羅斯體育未來也需要思考如何擺脫陰影、捍衛榮譽。
國際奧委會現在還在和世界反興奮劑機構掰扯,巴赫炮轟是后者的疏漏造成了現在的局面,并意味深長地說反興奮劑體系應更透明和獨立。確實,無論在技術還是規則上,反興奮劑工作都需要更嚴謹、客觀、透明和獨立的體系,并應堅持同一個標準。
[責任編輯:郭碧娟]